原标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武汉机遇
阳逻新港是“一区三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张宁 摄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改革已经走过了35年。翻天覆地的巨变,改变着这片土地上太多的人、事、物,而其中的很多场景,又以城市为舞台。改革,把中国与武汉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明确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年,武汉获批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开全国首聘“洋厂长”之先河;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家体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市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每一次改革的深化推进,也是武汉的一次发展新机遇。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公报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提法,令人对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未来的前途充满期待。此时的武汉,正在肩负着国家期望,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那么,透过三中全会公报,武汉能够找到什么新机遇,又该如何把握这些机遇?本报特邀请专家学者对此进行分析。
自贸区?有可能!
自上海自贸试验区获批以来,全国涌动起一股申报自贸区的热潮,各地筹备申报自贸区的消息不时传出。沿海地区,天津、广州、厦门等地正积极争取下一轮自贸区试点机会,长江经济带上,重庆已明确表示将参与这一竞争,再往西走,藉由“新丝路”国际货运列车,西安亦有建设中国首个内陆自贸区的意向。
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认为,本次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一方面指向现有上海自贸区的快速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有更快地推广上海经验,扩大自贸区范围的用意。因此,为成为下一个自贸区,各地之间的竞争势必会进一步加剧。
实际上,在三中全会召开以前,外界的目光即已投向了武汉。以阳逻、沌口、东西湖园区整合的“一区三园”,申建江北综合保税区,被认为是武汉为下一步申报自贸区迈出的重要一步。一个更为清晰的、国家战略层面的表述,对于包括武汉在内的几个意向性城市而言,其实是一个公开而平等的机遇。想要抢先一步牢牢抓住机遇,必须充分放大城市的比较优势,尽可能地实现劣势向优势的转化。
保税区为申报奠定基础
作为自贸区的基础条件,保税区某种程度上是衡量一个地区开放度的潜在指标。武汉现有的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吴家山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等三大保税物流园区,为武汉申报自贸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东湖综保区的功能最为齐全,除了保税物流、出口加工的功能外,还有区内企业自由贸易的功能;而出口加工区也于2011年叠加了保税物流的功能,几大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日趋完善。
秦尊文将这一点与上海自贸区两相对照,实际上,上海自贸区只是在整合了原有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后,融入了金融功能。
不同的是,上海自贸区内4个保税区地理区位紧邻,武汉的保税区横跨长江两岸,相对分散。“提出‘一区三园’,申建江北综合保税区,也有化解分布劣势的原因”,秦尊文说。进一步看,由分散的保税区,到综合保税区,再到自贸区,路径已经很明晰。
金融服务潜力不输上海
至于金融层面,秦尊文认为自贸区除保税区以外的最大特色,即货币可以在区内跨境自由兑换等金融功能。而它也是武汉的短板。这些主要囿于武汉金融机构总部不多。
不过,对于这一点,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研究会常务理事叶永刚则要乐观得多。
“上海自贸区表面指向贸易,实际是贸易和金融,甚至金融的成分大过贸易”,叶永刚说,“内陆型自贸区劣势是国际贸易成本太高,但湖北作为中部金融中心,可以充分发挥金融优势”。
“就目前而言,沿海地区的金融走得较快,可进一步开放内地,走慢了的内地或许也有优势,例如金融创新上。如果就市场谈市场,可能武汉没有优势,但如果把市场看作是为实体经济服务,那么处在内陆,其实背靠更幅员的土地,人口、企业、产业更多,面向内需,机会也多。”叶永刚补充道。
数据显示,湖北已有金融后台服务中心28家,数量与上海比肩。“新三板”、中小企业私募债湖北也首批纳入试点,区域性要素市场亦在国内首批通过清理整顿,近日武汉上报国务院的金融改革创新方案,都实实在在地支撑着这份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