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共山西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4年02月13日10:53   来源:山西日报

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25)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健全政府性基金支出项目库,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规范社保基金预算编报,将政府所有收支全面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预算公开内容,2015年之前所有县级以上政府全部公开财政预决算和 “三公”经费预决算。在清理规范七项与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重点支出事项的基础上,对地方出台的要求与财政收支挂钩的支出事项以及按人均经费标准安排的支出事项进行清理规范。制定出台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管理办法,逐步推动滚动预算、中期预算的编制工作。逐步健全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率先在27个县份开展试编工作。建立债务预算管理制度,对高风险地区和部门进行预警,实行融资平台公司名录管理制度,有效化解存量债务,严控新增债务。

(26)完善地方税体系。按照清费立税原则,全面清理煤炭企业收费。积极推进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积极争取环境保护费改税在我省先行先试。争取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调整完善我省城市维护建设税征收范围。开展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改革研究。清理整顿各类税收优惠,为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税赋环境。积极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创新优化税收征管和服务方式,建立科学、高效的税收征管体制。

(27)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在中央与地方事权支出责任划分的基础上,研究设计省以下各级政府事权清单,逐项明晰省、市、县三级政府各自的事权,建立与事权相适应的支出制度。对于省级委托的部分事权,省级通过转移支付委托市县承担;对于共同事权,适当增加省级政府支出责任。省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市县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占省级财力的比重,确保县级财力占全省财力比重不低于60%,县级财力均衡度不低于0.6。严格新设专项转移支付,清理规范整合现有专项转移支付,逐步减少竞争性领域专项转移支付。清理规范现有的配套政策,先行在财力困难的贫困县、生态县取消地方资金配套,一般不再出台新的配套政策。

七、构建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

(28)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同时,探索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等农业经营新方式。出台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意见,设立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力争2020年土地流转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制、纠纷调处机制、风险保障机制,加快培育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信用合作等多类型的合作经济,鼓励合作社通过合作与联合发展跨区域、跨产业联合社。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制定促进和规范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有关制度。支持发展主体多元、竞争充分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试点。

(29)拓宽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

围绕农民收入翻番目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现代特色农业为方向,不断丰富“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具体模式,推进大同、晋中、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尽快编制雁门关现代畜牧区以农载牧规划。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范围,开展草原确权承包工作。鼓励各地成立农村土地物权服务中心,对土地进行收储、价格评估、交易和金融担保,形成以土地权益保证为主的信贷融资。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继续出台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30)以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为抓手推进扶贫体制机制改革。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是我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促进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翻番的重大战略工程。以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总结提升企业产业扶贫开发实践做法,形成扶贫发展新的模式和机制。加大项目用地和金融服务等要素支持,着力形成示范带动、项目支撑、政策支持、考核激励、精准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推进机制。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行以扶贫成效为导向的贫困县考核激励机制。改变机关单位定点扶贫方式,工作队队长由一年一换改为两年一换,充分发挥贫困村大学生村官作用,逐村逐户逐人制定落实帮扶措施。强化行业扶贫资源整合,完善行业扶贫工作考核,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支持参与扶贫开发。实行省级领导联系贫困县、扶贫开发企业和住村包村点“三合一”帮扶贫困县制度,并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共36个县全覆盖。

(31)完善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机制。按照“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格局,走出以人为核心具有山西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按照“四化同步”、“五规合一”的要求,加快交通、通信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支持其他市加快新区建设和旧区提质,创新推进方式和协调机制,形成大同都市区、长治“1+6”城镇组群、临汾百里汾河经济带、运城生态智慧城等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以孝义为龙头,推进孝汾平介灵城镇组群建设。分层次推进大县城建设,逐步减少5万人以下的县城。创新百镇建设机制,赋予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相应的管理权。积极探索“以矿建镇”、以县(市)为基础的“就地城镇化”模式,促进农民向城市有序转移。

加强城乡统筹,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搬迁山庄窝铺,使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巩固提升农村两轮“五个全覆盖”成果,着力办好“五件实事”,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加快中心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围绕中心村建设“农民半小时生活功能圈”,把农村建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