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10:41 来源:经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
□吕薇
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自主创新和提高劳动力素质,切实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这清晰地表明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实现政策导向的转变。
一要实现从投资激励导向转向创新激励导向,解决企业的创新动力问题。企业是否愿意创新取决于创新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企业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市场需求推动和对未来盈利的预期。当前,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把政策重点放在鼓励企业通过创新来提高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上来。
二要从科技政策为主转向创新政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创新环境是各项政策和各种体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科技政策只是创新政策的一部分,要加强政策的协调性,一方面,要把创新政策融入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贸易和教育政策等各项政策中去;另一方面,要促进创新链条上各环节的政策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各环节投入的协调性和连续性。
三是要培育创新要素,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实现有效创新不仅需要研究开发人才和科学家,还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一线生产者和管理者。因此,要优化教育结构,改进教育模式,供应创新链条各环节需要的多层次创新人才;创新激励要落实到调动人的积极性上来,形成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和机制保障。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
改善民生促和谐发展
□洪向华
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公平,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拉动消费又增加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为我们加强社会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5000多美元,人民群众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求日益增长,民生领域巨大的内需潜力会持续加快释放。加大民生投入,本身就是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应有之义。因此,要适应群众的新期盼和形势的新要求,把民生工作放到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把重大民生工程摆在发展工程的优先序列,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只有就业规模扩大了,劳动者的收入增加了,扩大消费才有条件。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是一张“安全网”,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可以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意愿。
实施好重大民生工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既关系民生也关系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中央的重大决策,具有惠民生、稳房价、扩内需、促发展的多重作用。我们要加大这方面投入,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
(作者系中央党校科研部研究室主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接力中,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关键“时刻”,中国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嘹亮号角,凝聚起全国人民奋进的力量。蒋跃新作(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