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庆 王鸿达
二
八百垧位于萨尔图西南30公里处,如今一些退休的老钻井职工家属都居住在这里。
听朋友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在今日的八百垧,一个星期天,有个年轻的妈妈领着上小学的女儿去逛铁人公园,母子俩走到铁人雕像前停下了,女儿注视了雕像一会儿问妈妈:王露的姥爷为什么是石头呀?明媚的阳光下,年轻的妈妈听了一愣怔……王露是铁人女儿的孩子,现在和这位年轻母亲的孩子是同班同学,身在八百垧,铁人的事迹这位年轻的母亲听长辈无数次说过了,可是她面对女儿天真的瞳孔,她一下子无法去回答。幸褔的阳光像花一样从母子俩脸上掠过,公园里到处都是祥和安乐的人群……这一张张幸褔的面孔和这张大理石雕像温和微笑的面孔是如此的和谐,他好像在兑现着自己的誓言:宁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上面那个孩子天真的话,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阿尔巴尼亚一个电影:《第八个是铜像》,英雄的壮举是何等的相似,他们给今天的人们,给今天幸福生活留下的只能是永恒的雕像!
在离铁人公园不远的老会战职工家属楼区7-6号楼1单元杨千元老人家里,我见到和铁人一个钻井队的两个老战友杨天元和许万明,他俩都是和王进喜一个车皮来大庆的。许万明当时是队上年龄最小的,当时被铁人称为外号小老虎,说起铁人来,两位精神矍烁的老人都情不自禁地说王老铁少活得何止二十年呵,铁人活着时没住过楼房,到这里来时一直住干打垒。
说起今天的生活,许万明还深有感触地说起一件事来,去年油公司组织他们老会战和家属到深圳、香港去十日游,从北到南坐飞机四五个小时就到了,而当初他们来大庆会战时回一趟武威老家来回要半个多月。有一回他接到家里人来信说父亲病危要回去看最后一眼,他去找铁人请假,铁人跟他说你要回去也可以,可你想没想过你在路上就得半个多月咧,赶到家里时也看不上最后一眼,你不如把省下的路费给家里寄去能用到要紧处。许万明摸着身上二十块钱要给家里寄去,铁人又喊住了他,又从自己那儿拿了三十块钱给了他。叫他一块把这五十块钱给家里寄去了,后来弟弟来信说家里就用他寄来的五十块钱给父亲办的后事。许万明就在心里挺感激地想,还是铁人想的周到呵!还有一回铁人把他叫了去,叫他到玉门去趟差,并叫他顺更到家里去看看。他去时铁人正在他的大队部办公室里听秦腔,桌上那台留机还是他出国到越南参观时,友人送给他的。铁人是个秦腔迷,没事时就爱听个秦腔,高兴了有时还会自己吼几句。队里他们西北老乡也跟着爱听秦腔。王进喜说完这事,正有事要出去,看许万明还站在那里听,铁人见他也听得入迷,就说你爱听就拿去听吧。许万明想自己就要出门了,再则这么贵重的东西也怕放在自己那里弄坏了,就没动。哪知铁人随后又说:送给你了。就替他给包了起来。后来许万明出差路过探亲回老家也就把留声机留在了老家,也让老家的人高兴地开了“洋荤”。建铁人纪念馆时,老许才打电话叫老家的人把留声机交给去大庆方面去寻找铁人遗物的同志。
在八百垧创业广场上,我见到过那座“五把铁闹革命”五位家属英姿风发的群雕塑像,她们分别是薛桂芳、吕玉莲、王秀敏、丛桂荣、杨晚春。
铁人街道社区主任魏光梅带我走进了王秀敏老人干净利落的家里,家里挂着那幅当年新华社记者拍的放大的“五把铁锹闹革命五姐妹”黑白照片相框,站在最边上那个头扎两条粗辫面带憨厚笑容的女子就是王秀敏,她当年是五个姐妹当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只有23岁。如今老人已经74岁了,她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早已成家。当年带她来参加会战的老伴已过世,如今安享晚年的王秀敏老人说,她每天下午都喜欢到创业广场走一走,散散步。我想老人不仅仅是到那里去散散步,面对广场上的雕塑像一定会勾起老人对往惜峥嵘岁月的回忆……说起当年,老人脸还露出和照片年轻时一样羞涩憨厚的笑容,王秀敏老人说,那时组织上要自愿报名谁去三十井(创业庄)开荒,她二话没说就给自己报了名,和另外几个大姐被车拉到了那个荒无人烟的垦荒地,搭个窝棚在那里起早贪黑刨地一干就是一个月……那时她和丈夫还刚刚新婚不久。
夕阳透过温暖的屋子撒在两位老人幸福的脸上,也挂在社区主任小魏的脸上,她告诉我,社区自己办的枫叶民乐团和顺德艺术团,都定期排演一些老会战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给他们演出。
小魏是在八百垧长大的70后一代,她读书的学校里还保留着铁人当年焊制的蓝球架。或许是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长大,让她身上赋予了一种坚强的性格。她4岁时母亲得脑瘤去世,结婚后不久,丈夫也因白血病过世,生活的磨难并没有击垮这个弱女子。2002年的春天非典时期,魏光梅刚调到铁人社区来工作。社区里前期防非典工作做得不好,外出回来的人该登记造册的也没有登记造册,魏光梅十分着急,就亲自去走访重点人家。有人就劝她说算啦,何必冒这个风险。魏光梅想铁人社区住的多数是铁人的老战友、老家属,他们晚年健康,就是自己工作的责任。她一家一户地走,一家一户地登记。为了不让人家不信任,她走访时连口罩也不带。有人说她在拿自已的生命开玩笑。她说铁人为了工作都不怕少活二十年,这算个啥。有的人家白天没人,她就晚上去。晚上家里的孩子丢在家里她放心不下,她就带着孩子去。敲开了最后一户人家的门,孩子也在她的背上睡着了……这年春天的夜晚,小巷里记住了她奔走劳累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