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永新县城南中学 曾亮文
一
舅舅上路了,他要回家,回到自己阔别了四十多年的村庄!当年,他离开村庄时正值农历深秋,满目寒色牵出离绪千结。如今回来,还是一个愁绪黯黯的秋日。他的乡愁被秋风推搡着,一阵紧似一阵。
回家是一张陈旧的、从未过期的车票,它捏在舅舅的手里四十多年了,皱皱的。那一年,舅舅终于将它撕开,展开了这段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归程……
二
民国三十六年的九月初九,舅舅选择了投锄从戎。皆因时乖运蹇,阴差阳错里他进入了国民党军队。那年,他尚不及弱冠。1949年,历经三年内战后,国军溃败,向南撤退。在惶惑中,舅舅与成千上万的士兵开始了一段盛大的逃亡,嘈杂、混乱、没有目的,也没有方向。最后,在慌乱中退到了厦门,当大船过来时,他们蜂拥而上,登上这条迷途的船只。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人口大迁徙。数百万人被命运裹挟着,最终被推到了台湾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退据台湾的蒋介石政府不甘失败,发下宏誓:一年准备,三年反攻,五年成功。在这种美妙的安抚与信念下,士兵们悬着的心逐渐平复下来。他们内心里有个声音在安慰自己:五年就可以回家!五年就可以回家了!希望是一杯醇酒,总是让人耽溺其中。可是,历史的愿望却是一个猜不透的迷面,五年过去了,又一个五年过去了,年轻的士兵变成了老兵,曾经青春的颜容变得皱纹密生、须发皆白了,这个深奥的谜底依然无人能及。
舅舅加入的是海军,退守台湾后被派往驻守台南。然后,他们被安置在眷村,不过,他们的行踪被严密地监视着,不准随便与外界接触,不能擅自出入,即便出入也有严格的程序。
自由,成了一个奢侈的名词。
舅舅的一个部下,家在福建的一个海岛上,当海雾散去、天气晴好的时候,隔海相望,他几乎能够看到自家的房子。可是,为了防止老兵开小差,部队防范得十分严密。近在咫尺是一种幸遇,咫尺千里却是件残酷的事实,思家的念想就像吞噬了毒药令他肝肠寸断。在回家的巨大诱惑下,在一个黢黑的深夜,他带着一根简单的木头选择了偷渡,顺利的话,不出两天就能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了。但是,在海浪中,他迷失了方向,在水中漂了半夜,又被海水推搡着,海水的流向就和历史一样,颠簸反复,难以预见。他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天亮时他被值勤的士兵发现了,抓回去后,立即以“通匪”罪被判枪决。轰然响起的枪声穿透了每一位老兵冰凉的身体……
这是终生末忘、缠绕舅舅一生的记忆。
另一个湖南的战友,总是偷偷地写信,躲在宿舍了写,躲进树林里写,他希望把信从香港等地转回家去。他依身于纸,坚持不懈,前前后后写下了几百封厚厚的家书,但是,这些思念超重的家书犹如石沉大海,它们是一些不断出发却总是没有终点的信件。舅舅等老兵们,时常想尽办法委托去香港、菲律宾的客商打听家人的消息,几乎也是徒劳,往往只是无果而返……
这些老兵,一直在穷尽智慧,努力地找寻回家的路,他们一辈子做的事仿佛就是回家。可是,在当时高压政治下,梦像玻璃一样易碎,士兵根本没法逃离,而等待他们的往往是最严苛的惩罚。“回首故乡千里,把酒沃愁肠”,思乡令人愁肠百结,几次三番,有些士兵绝望了,甚至以选择自杀的方式来断绝回家的念想,情形十分悲壮……在冷战的思维下,在那个戒严的时期,思乡的言行或将成为罪名,更不用说叛逃。高压政策一度让老兵们喑哑了,但是乡关望断,难以止息。再高压的政策、锋利的钢刀都切不断脐带,切不断血脉,切不断坚韧的乡愁。
然后,又一个五年过去了,万水千山迷远近,故乡逐渐漫漶起来。岁月是一把冰冷的锁,能使过往囚住并染上锈迹。时间是一个无情的小偷,连记忆也一点点地偷走。慢慢地,故乡仅温存在简单的字里行间了。“锦绣家山纸上看”,故乡,舅舅只能通过图书、新闻资料来寻找了。
但是,回家的信念却是牢不可破的。醒里梦里,浩荡的乡愁是发酵的面团,不断膨胀。在乡愁的折磨下,舅舅联系到了同县的老兵,成立了一个同乡会。他们约定每过一段时间举行一个见面会,会上,他们规定只能操家乡的方言,做家乡的小吃。这些熟悉的方言和小吃纾解了他们内心的乡愁。
多年后,当村里的乡亲听到舅舅地道的家乡话时,都惊奇了。殊不知,他们为此作了很多年的准备了,而他们的努力就是有一天能够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