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要普惠更要公平
记者 陆娅楠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一直以来都是百姓关注的焦点。
“为啥医保有那么多花样?”常年在北京打工的江苏人姜明珍,在农村老家上了新农合,在北京看病时却用不上,北京的城镇居民医保她又申请不了。“要是以后交一份钱,全国通用就好了。”
“人家公费医疗,个人不交钱,医药费还全能报,而我们就只能报70%,差别太大了!”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外企工作的小张,很羡慕当公务员的同学。
“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改革亮点,回应了群众要求改变社保制度‘碎片化’和‘双轨制’的呼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说。
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亿人,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保体系。然而,社会保障制度向“全覆盖”加速迈进的同时,也存在“碎片化”、“多轨制”的问题。丁元竹介绍,我国社会保障模式“种类繁杂”,仅养老保险就有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保、机关事业单位四种养老模式,相互之间难以转移接续。
“‘碎片化’带来的直接问题是待遇差别较大,群众感到不公平。”丁元竹分析,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公平主要存在于两个维度——
纵向看,代际之间不够公平。例如同一种职业,国企老职工和现在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不同,具体企业也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做法。
横向看,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够公平。农民与市民,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与企业职工,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不同群体所对应的社保模式各不相同,其收费标准、缴费方式与保障水平就大相径庭。“近两年,社会上纷纷抱怨的养老‘双轨制’,就是这种不公平的集中体现。”
丁元竹认为,要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关键要在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模式,实现统筹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三中全会确定了‘公平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希望围绕这一原则的顶层设计方案能尽早出台,真正使社会保障制度从形式普惠走向实质公平,实现人人老有所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