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华西要实现物质精神双富有,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
由穷变富、富而思进是农村工作永恒的主题。
华西村的“富脑袋”没有旺季和淡季之分,而是几十年一贯制。20多年前,吴仁宝就编撰了朗朗上口的“十富赞歌”和“十穷戒词”,十富是:智能富、勤劳富、节俭富、守法富、守信富、团结富、帮带富、育才富、集体富、爱国富。十穷是:逐渐穷、容易穷、懒惰穷、无才穷、心散穷、受骗穷、违法穷、无度穷、失算穷、三害穷。华西人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富脑袋,首先要富干部的脑袋。吴仁宝说:“人们常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是对的,但还不够,也要与时俱进,更新‘官念’,要提倡‘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实践证明,只要做到了有福民先享,群众也不会让我们做干部的穷到哪里去,只要有难官先当,当真正遇到困难,群众一定会同我们戮力同心克服困难。古人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要我们做到了‘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就是‘得道’,就会‘多助’。”
华西要求干部做到“具远见、有主见、听意见、善借鉴、勇实践”。1985年8月,吴仁宝把全村干部带到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庄严宣誓:“苍天在上,先烈作证,苦战3年,目标一亿,谁若三心二意,老天难容,老百姓难容。”那时,华西的年总产值只有2000万元。第二天,进行了3年承包合同的签字仪式:如果3年后,全村年收入过不了亿元大关,村干部家产全部归公。吴仁宝第一个签字画押,80多位承包者逐一立下军令状。宣誓无戏言,经过1000多天夜以继日的奋斗,华西实现亿元村目标。以后,又一步步实现了“3亿村”、“5亿村”、“10亿村”、“20亿村”……
吴仁宝生于1928年,当时江阴县隶属常州府,以塑造李顺大、陈奂生形象著称的常州籍作家高晓声曾推心置腹:“我敬佩农民的长处,也痛感他们的弱点”。1988年,各地一片“公司热”,吴仁宝借篷使风,干脆成立了全国唯此一家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负责全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产、供、销”。由5名村民信任、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党员干部出任公司经理,同时聘请20多名采购员和信息员,在40多个村办企业建立联络点,公司有章程有规划,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
有个孩子把村里长廊的灯当靶子打坏了几盏,公司很快召开村民大会,小孩家长以为会受到严厉处罚,结果是坏一盏灯赔2块钱,买灯一块钱,装灯一块钱,并讲明家长回去不要打孩子,要说服教育,以后再没有出现此类事。取而代之的是这样的镜头:村里小孩子看见地上有纸屑或烟头,就捡起送进垃圾箱里。在华西菜场,卖菜人中午回家,把未卖完的菜用块布一盖,傍晚再来接着卖,一棵不会少。
上世纪90年代初,销声匿迹多年的赌博风在华西死灰复燃,甚至出现了一创业功臣在外村赌博的事。吴仁宝车拦头辆,重罚了老伙计,并几次登门促膝谈心。为了杜绝赌博现象,华西在邻近几个村和镇上贴出通告,发现华西村民参与赌博,举报查实后奖励一千元。一年后,没有接到一个举报,又发了个补充通知,奖金提高到一万元,并对赌博作了人性化的界定:“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退休老人的娱乐性活动除外”,至今发奖记录为零。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开窍。早在1993年2月,吴仁宝就带领35位村骨干和创业功臣去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香港考察,一路看,一路议,思路大开,高招迭出。第二年,一户派一名代表,华西组织了6批293位村民去新马泰和香港旅游观光。一时间,华西家家户户餐桌上谈论的全是旅游见闻,吴仁宝称作“旅游教育”。在华西,每人每年还有3000元餐劵,可以在村里的大饭店消费。吴仁宝说,让村民享受高质量的现代生活,不仅拉动了内需,也提升了村民的素质。
在华西村村口,硕大的牌子上写着吴仁宝的箴言:“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从上世纪70年代起,吴仁宝就向村民承诺: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拿最高的奖金,不住最好的房子。有人说吴仁宝仍住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旧房子是“做给别人看的”,他嘿嘿一笑:“我就是做给别人看的,确切地说,我是做给群众看的!可就连做给别人看,咱们有些干部都还不肯,最好有更多的干部同我一样,去做给群众看,不该图自己享乐而不顾群众的意见。我最怕自己做的事不敢给群众看,所以我不搬家,不多拿工资,这比开100次会还管用。”好个豁达、畅达、旷达、人情练达的吴仁宝!
特色思维竞风流
“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两个字非常认同,什么是特色?从实事求是出发,走自己的路,人家没有的你有,才叫特色。”
哲人云: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从新西兰学成归来的吴昊评价爷爷吴仁宝说:“别看爷爷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但他的一些特色思维,却常常让村里的‘天之骄子’们佩服不已。”
前人栽树后人护,后人更要栽新树。华西金塔是华西村标志性建筑,建塔创意直接来自吴仁宝:“人家要看高楼,上海南京多的是,要说看高塔,那非要来华西不可!所以我主张建塔,有特色,多年后成了文物,越老越值钱。”
1996年,华西建起了全国最高的百米金塔,得名于塔顶的贴金葫芦。金塔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外7级内17层,塔内商场、餐饮、住宿、娱乐、商务一应俱全。外面看不大,里面看不小,外面看不洋,里面看不土,登上15层观光台可鸟瞰华西全貌,左手一指是麦浪,右手一指是工厂,登临过的人都说有特色。令笔者耳目一新的是,二层的10个餐厅的厅名都是用村领导班子成员的名字命名,一打听,果然也是吴仁宝的主意:“这对班子成员既是荣誉,又是压力,开弓没有回头箭,卒子过河只向前!”
在个人分配和集体积累的关系上,吴仁宝多年坚持一个原则: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企业职工每月只领取50%的工资,其余存在企业作为流动资金,年底兑现结清;奖金并不发给职工,作为股份投入企业,第二年开始按股分红,人在股金在,厂在股金在。承包企业的超利润部分实行“二八”分成,两成上交总公司,八成留给企业,“既不吃大锅饭,又不独吃饭,既拉开了档次,又不脱档”。这里既有激励机制,又有制约机制,吸引每一个村民将持久的积极性化为发展经济的强大活力。
吴仁宝在农业一线奋战了60年,可以用6个字概括:50年代“听”,60年代“顶”,70年代“拼”,80年代“醒”,90年代“警”,21世纪“新”。2001年6月,吴仁宝创新了一把,提出了“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周边村可自愿加入华西村。
3年时间,经4次“扩容”,华西的面积由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人口从1500多增加到3.5万,去年村总产值达540亿元。原来有的村河隔、山隔,路不通,现在架了大桥,开了隧道,路变平、房变高、心变齐,逐步形成“南有工厂、北有粮仓、中间天堂”的新格局,成了别具特色的“村城”。
华西三村村民王仲宝喜气洋洋:“并了二十村,富了三万人,平安一方土,带来万年春!”吴仁宝则不忘他的“经济政治学”:“大华西人与以前比,最大的收获并不单纯是群众经济上富起来了,更重要的是群众懂得了政治,懂得了科学,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收获,也是我最满意的地方!”
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新世纪“造人”。华西村领导班子组成很有特色,村党委副书记有41名,24个姓,其中,既有怀揣300元慕名前来的原务工者,也有带着企业自愿加入的原私营企业主。吴仁宝说:“用人对了头,一步一层楼,我们不是培养几个人,而是培养一批人,培养群体。有不少人看了华西以后说,他们要建设成这样起码还要20年,其实,这不是时间的问题,没有好的人才,不要说20年,就是200年也没用!”
吴仁宝特别善于把一些理论原则、政治术语转换成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传得开的大实话、家常话,仿佛还带着晶莹的朝露和泥土的幽芬。比如:什么叫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幸福的三个土标准: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农村富起来,要加快三化: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解决人才的办法,外聘“大财神”,用好“土财神”,培养下一代“小财神”;不管东西南北风,不左不右不放松,不偏不倚不争风;解放思想要有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方向。一教授在听了吴仁宝的连珠妙语后,信笔写下了即时感受:“聆智慧老农讲经,藐天下学者论道”,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