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項
1.本試卷由給定資料與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5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4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10分鐘。滿分100分。
2.第一題、第二題,所有考生都必須作答。第三、四題僅限報考行政執法類、市(地)以下綜合管理類職位的考生作答。第五、六題僅限報考省級(含副省級)以上綜合管理類職位的考生作答。未按上述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3.請在答題卡上指定的位置填寫自己的姓名、報考部門、填涂准考証號。考生應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4.監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考生應該立即停止作答,將試卷、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留在桌上,待監考人員允許離開后,方可離開。
二、給定資料
1.我國的水能資源豐富,能用於發電的將近5.4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6年,實際開發的水電在1.29億千瓦左右,利用率不到25%,大大低於發達國家50%∼70%的開發利用水平。水電是一種可再生能源,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用電負荷比較集中的東部省市,火電項目四處開花。大量利用煤炭發電,對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隱患。
我國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在我國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的大幅項目地圖前,可以清楚地看到,西部幾乎所有的江河都被大壩攔腰斬斷。例如:在岷江,正在建設的紫坪鋪電站,裝機76千瓦,壩高156米,緊鄰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大渡河整個流域規劃建設356座電站,最大的瀑布溝電站,裝機330萬千瓦,估計移民15萬。在瀾滄江,規劃了14級梯級開發,已建成的漫灣電站裝機125萬千瓦,目前是雲南最大的電站。怒江的原始生態流域相對保存完好,也已規劃開發。
2.2004年8月,雲南省怒江州的規劃報告,提出以鬆塔和馬吉為龍頭水庫,與丙中洛、鹿馬登、福貢、碧江、亞碧羅、瀘水、六庫、石頭寨、賽格、岩桑樹和光坡等梯級組成兩庫十三級開發方案,總裝機容量可達2132萬千瓦,超出三峽工程裝機容量300多萬千瓦。報告指出,13個梯級電站的開發,總投資896.5億元,如果2030年前全部建成,平均每年投入30多億元,國稅年收入增加51.99億元,地稅年收入增加27.18億元。896.5億元的總投資,可帶來40多萬個長期就業機會,同時帶動地方建材、交通等二、三產業的發展,促進財政增收。實施這一方案,將使電力成為地方新興的支柱產業,由此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將遠遠超過電力行業本身。
3.怒江州是全國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少數民族佔全州人口的92.2%,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刀耕火種、人背馬馱等原始生產方式和紋面部落等原始社會痕跡。怒江58.3%的區域面積納入自然保護范圍,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不能開發,沒有支撐地方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2002年,怒江州全年的財政收入隻有1.05億元,全州4縣均為國家扶貧重點縣。2004年怒江州人均年收入在625元以下的貧困村有11個,農民人均年收入978元。
位於滇西橫斷山脈縱谷的怒江、瀾滄江、金沙江3條大江,在東西150公裡內緊密地排列依偎著,群山高聳,峽谷深切,構成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地理奇觀。整個區域達4.1萬平方公裡,雪山和冰川環抱其間,古老的孑遺植物在這裡延續生命,珍稀的動植物在其間繁衍生息,這是地球精心營造的一個最雄奇瑰麗的自然寶藏。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決定,將我國這一“三江並流”自然景觀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准備在這裡實施的“兩庫十三級”怒江水電開發方案,剛一出台便引發巨大爭議。
4.2006年,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寫道:力爭珠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區,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區,水土保持重點預防保護區和重點監測區的生態系統和生態功能得到保護與恢復。在生態脆弱區,嚴格控制開發,建立以保護生態功能為主的政績考核標准。
對引起巨大爭議的怒江水電工程,2006年水利部門某負責同志表示,完全不開發保持原生態是不可能的,因為事實上怒江已不是原生態河流,但原先提出的要充分利用怒江水資源,建設13級水電站,是一種掠奪性的開始。雖然當地希望盡早開發,但即便是沒有爭議的一兩個水電站,也要在嚴格前期工作審查的基礎上實施開發。要嚴格遵循先規劃、后開發的原則,確保工程方案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有序推進開發工作。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報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呼叫熱線 4008-100-300 服務郵箱 kf@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833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06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2-20100025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14]2108-308號 | 互聯網出版許可証(京)字039號 |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2000008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