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天南 趙 波 張 放 特約記者 陳偉平
這是一幅意味深長的畫面——今年“4·25”強震發生后,西藏聶拉木縣樟木鎮的商人和居民撤離災區時,紛紛將房門、倉庫鑰匙放心地交給子弟兵,藏族老阿媽曲珍動情地說:“金珠瑪米是咱值得信賴和擁戴的高原‘菩薩兵’。”
格桑花,是西藏人民心中最喜歡的花兒,寄托著高原兒女渴望幸福吉祥的美好心願。50年來,西藏駐軍和武警部隊傳承弘揚“老西藏精神”,矢志建功第二故鄉,把大愛親情遍洒千家萬戶,讓幸福之花盛開城鄉牧區,從藏北草原到藏南谷地、從藏西糧倉到藏東林海,高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見証著雪域將士保一方平安、促一方發展、惠一方群眾的豐功偉績。
上世紀50年代進藏至今,5000多名將士長眠風雪高原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山高路險,氣候無常,含氧量不足內地的40%。一代代戍邊將士用青春和熱血踐行著忠貞誓言:“時刻把祖國和人民放在心中!”
西藏軍區軍史館記載著這樣一組數字:從上世紀50年代進藏至今,已有5000多名將士長眠在風雪高原。
31年前,西藏軍區原司令員張貴榮一上任就跋涉4500公裡檢查邊防工作,因過度勞累突發心臟病,拉著馬尾巴倒在邊防線上,年僅49歲。一位將軍倒下了,卻有更多的官兵走上邊防哨卡、走進訓練場,守衛著西藏4000多公裡的邊境線和120多萬平方公裡的國土。
在通往西藏軍區邊防某團的路上,有這樣三棵“英雄樹”——2007年3月2日,詹娘舍哨所遭遇雪崩災害,3名戰士用“絕不把領土守小了,絕不把主權守丟了”的豪邁誓言,將生命和忠魂永遠鐫刻在雪山之巔。
為錘煉打得贏的“高原鐵拳”,西藏軍區某旅連續20年全員額、全建制、全裝備赴海拔4500米以上地域駐訓演習,全天候作戰能力穩步提升。他們先后摸索出未來信息化條件下高寒山地作戰戰法、訓法近百項,填補了41項高原訓練空白。
去年底,拉薩便民警務站民警多吉次仁因破獲兩起盜竊案,受到上級表彰。在獲獎感言中,他這樣感慨:“攀絕壁、趟冰河、練本領,是軍營的磨礪鍛造了我。”從2011年開始,西藏軍地聯合出台政策,招考部隊優秀退伍戰士進入地方基層政法系統,充實基層警務力量。憑借過硬的素質,他們成為保佑一方平安的“守護神”。
軍政軍民團結是治邊穩藏的基礎。如今,無論是城鎮還是農牧區,縣縣建有聯治機構,村村設有聯防點,黨政軍警民聯防共治確保了一方平安。藏族同胞深情地說,有金珠瑪米守護,我們就能過安心日子!
在自然災害頻發的西藏,駐軍和武警部隊總是第一時間投入各類搶險救災。亞東地震、甲瑪礦難、那曲雪災……一幅幅舍生忘死、沖鋒在前的畫面,一幕幕心手相連、攜手救災的場景,深深定格在西藏各族群眾的心中。
藏族老人益西班丹曾是拉薩哲蚌寺的活佛。每天早上,他都會圍著布達拉宮、大昭寺轉經祈禱四五個小時,“結束了轉經的老人們,會結伴來到大昭寺附近的茶館喝甜茶、吃藏面……”此情此景,讓益西班丹倍感欣慰,“目前,西藏已經建成了中、西、藏醫結合,以拉薩為中心、遍布城鄉的醫療衛生網,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覆蓋全體農牧民。”
往事並不如煙。在舊西藏,人均壽命隻有35.5歲,嬰幼兒死亡率高達430‰,這深深刺痛著軍隊醫務工作者的心。
82歲的藏族老阿媽次仁拉姆不會忘記,自己57歲患白內障后,20多年一直生活在黑暗中,是“李素芝醫療隊”做手術讓她重見光明。
安多縣的德吉老阿媽不會忘記,去年11月的一個深夜,患支氣管炎20多年的她病情突然加重,那曲軍分區門診所護師彭燕和兩名衛生員連夜乘車、騎馬6個多小時趕到,及時挽救了她的生命。
50年來,駐藏部隊派出民族醫療分隊6500多個,自治區30%的人口納入了部隊免費醫療體系。如今,西藏全區人均壽命已增加到68.17歲,嬰兒死亡率下降到19.97‰。
創造200多項西藏第一、40余項世界之最
“與兵結緣,幸福綿延!”這是西藏各族群眾發自肺腑的感言。
爽朗的秋風,傳遞著豐收的喜訊。連日來,駐軍和武警部隊相繼派出工作隊、生產隊深入田間地頭、草場牧區,同勞動,聽呼聲,解難題。
日喀則市崗巴縣,藏語意為“雪山腳下的村庄”。該縣昌龍鄉有這樣一戶“吉祥之家”——在一代代駐藏官兵的接力幫扶下,奶奶拉吉從翻身農奴變成生產能手,女兒確吉成為科技種植帶頭人,而今,孫女德吉在當地率先開起了風味茶館。
守一方熱土,送一片吉祥。50年來,西藏得以在艱難中起步、在發展中騰飛,離不開駐軍和武警部隊的大力支援。
自治區成立之初,百姓缺衣少食,日子過得很苦。群眾愁吃飯,軍人咋端碗?第一個農場,第一座機場,第一家醫院……50年來,駐藏官兵鑄劍為犁,接連創造了200多項西藏第一、40余項世界之最。
“亂石縱橫,人馬路絕”,這是過去西藏交通的真實寫照。如今,當你翻看中國交通地圖,以鐵路、公路、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組成的現代交通運輸體系,猶如銀龍盤飛在青藏高原深山溝壑之中。
“我宣誓,弘揚‘兩路’精神,助推西藏發展……”去年8月的拉薩河畔,在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下緬懷筑路英魂的一幕,武警交通二支隊官兵記憶猶新。半個多世紀前,10多萬大軍從四川、青海出發,開始了筑造“天路”的偉大征程,4000余名將士化作了永恆的路基。
人心換人心,瑪瑙兌黃金。“嗨,是誰幫咱們修公路,是誰幫咱們架橋梁,是親人解放軍,是救星共產黨……”眼下正值西藏老兵退伍時節,從鄉村到城鎮,藏族群眾載歌載舞,唱著《洗衣歌》送別退伍戰士的感人場景隨處可見。
拓荒鼎新只是“序曲”,雪域將士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的腳步永遠在路上。
——上世紀50年代,國外水利專家曾斷言青藏高原沒有修建水電站的可能。如今,駐藏部隊參與建設的16個大中型能源項目遍布西藏7個地市、8條江河,200多萬藏族同胞告別了點油燈照明、燒牛羊糞取暖的生活。
——拉薩貢嘎國際機場的榮譽室裡,3名在機場建設中犧牲的軍人肖像挂在牆上。今天,駐藏部隊參與施工建設的貢嘎、邦達等機場,每周進出藏航班增至300多班,“天上西藏”已不再遙遠。
——由國家林業局、總后勤部、成都軍區及西藏自治區黨政軍聯合組織的“高原綠洲計劃”於今年啟動,計劃利用3年時間,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部隊營區及駐地,綠化荒地近3000畝、植樹20余萬株……
回眸望,春泥遍足底﹔抬頭看,繁花滿眼前。西藏自治區一位領導由衷感慨:“交通、能源、水利這些凝聚著官兵無數心血的重大惠民工程,讓西藏在短短幾十年時間內實現了千年歷史跨越,高原子弟兵為西藏經濟發展的作出了巨大貢獻!”
藏族同胞們說,金珠瑪米帶給他們的,遠不止這些!近年來,西藏駐軍和武警部隊不斷改進幫扶模式,讓雪域高原踏上了發展快車道。富民興藏的成果有目共睹:西藏軍區引進耐寒草種,在藏北培育出萬畝草場,受到國家農業部表彰﹔駐藏空軍和武警部隊幫助群眾搶佔商機,讓民俗觀光、探險旅游、極限運動等紅遍高原﹔近10年來,累計興建3000多個科技興農示范基地和共建點,推廣新技術近200項,全區近3萬戶農牧民在駐軍部隊的幫扶下達到小康生活水平。
這是武金多吉任邊防連連長兩年來收到的第1000條哈達。秋雪飄零前,武金多吉又一次帶領官兵為農牧民修葺溫室、換季種植,看著他們揮汗如雨的身影,藏族同胞由衷地說:“我們敬天敬地,更敬‘菩薩兵’!”
相關專題 |
· 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