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矗立在雪域高原的豐碑【2】

 ——西藏駐軍和武警部隊建功世界屋脊紀實

記者 張天南 趙 波 張 放 特約記者 陳偉平

2015年09月12日10:26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西藏駐軍和武警部隊建功世界屋脊

開辦156所魚水小學,使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5%以上

阿裡地區普蘭縣霍爾鄉中心小學學生小次旦每天最開心的事就是午餐后可以領到水果。“我在學校吃得好住得好,每天還有蘋果吃,我很喜歡學校。”小次旦的經歷是西藏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

文明程度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風向標。改變西藏面貌根本要靠教育,從幫助西藏建起第一所現代學校——拉薩小學以來,情注西藏教育事業,一直是西藏駐軍和武警部隊支援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

尼西溝,距林芝八一鎮18公裡。西藏軍區某團開辦的“魚水學校”坐落山溝深處,20多年來,老師一直都是解放軍戰士。放眼西藏的山山水水間,有軍營的地方就有學校,有哨所的角落就有課堂。為將文明、和諧的火種傳遍雪域高原,駐藏官兵先后結對共建學校162所,資助貧困學生3600余人,幫助駐地開辦156所魚水小學,使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5%以上。

這是一則喜結連理的故事,可差點兒變成了棒打鴛鴦。達孜縣白納村是遠近聞名的苗圃專業村,人民攜手致富,共享幸福生活。誰能想到的是,這個和諧溫暖的地方,曾經卻是個欺生排外的落后村。

那一年,川籍康巴漢子強巴與白納村姑娘達娃戀愛成親,觸犯了“本村姑娘禁止與外地藏人通婚”的祖訓,村民們拿著農具、石塊要傷害了強巴,新婚夫婦被迫躲進山洞。“和諧穩定才能發展繁榮,安居樂業方能創造財富。”這起干涉婚姻自由的案例,讓西藏駐軍和武警部隊各級黨委意識到,隻有幫群眾找到一條致富路,提高基層干部的政務水平和治理能力,才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西藏軍區某汽車團干部楊家勤是幫建隊伍中的一員。從帶領村干部到外地參觀見學,到強化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從在村委會開辦“法律夜校”,到請來農技專家教授種植技術,一系列的幫建舉措讓白納村漸漸變成了和諧村、幸福村。不久,村民大會決定:為強巴和達娃蓋好新房,載歌載舞接他們回家。

藏族有句諺語:相親相愛,猶如茶與鹽巴﹔漢藏團結,猶如茶與鹽巴。多年前,日喀則的曲夏村還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如今,曲夏村生活富裕,交通便利,民風和諧,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吃水不忘挖井人。曲夏村的村民們說,他們致富路上的每一步,都洒滿了日喀則軍分區某部官兵的辛勤汗水。2008年初,該部黨委與曲夏村建立共建關系后,採取連幫村、排幫組、班幫戶的“一對一”幫扶方式,建起沼氣池,修上引水渠,在亂石灘上“啃”出一條50多公裡的公路……村民們的日子一天天富了起來。

近年來,行走在雪域高原的人都會有一個強烈的感覺,凡是有軍民共建的地方,就有穩固的基層政權和安定的社會環境。珞巴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曾居住在藏東南高山峽谷之中。武警西藏部隊派出工作組翻山越嶺來“認親”,幫助他們發展黨員、建立組織、開展培訓。如今,人口不足200人的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瓊林村,不僅走出了20名大學生,還成為強邊固防的典范。

“那一片燈火,幸福地閃爍,仿佛大地開滿了花朵,那是戰士青春的承諾……”在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文藝晚會上,一曲《那片燈火》道出了雪域將士的無私奉獻和愛民情懷。其實,燃亮“那片燈火”的豈止是五星紅旗下堅固如磐的人民子弟兵?墨脫縣背崩鄉老干部高永紅退伍不卸甲,成為部隊的編外情報員﹔退伍老兵胡玉仲留守邊關當巡邏向導30余載,穿壞了130多雙軍用膠鞋……西藏軍區領導告訴記者,自治區成立50年來,西藏駐軍和武警部隊累計向地方輸送了2000多名轉業軍人,脫下軍裝后他們本色不變,繼續建功世界屋脊,成為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

格桑花開永向陽,世界屋脊鑄榮光。拉薩市大昭寺廣場,依然矗立的唐蕃會盟碑見証著民族團結的佳話,喜慶的燈籠映紅了藏族老阿媽白珍的臉頰,她轉動經筒,許下三個心願:一願偉大祖國繁榮昌盛,二願神聖西藏和諧安康,三願金珠瑪米平安吉祥。

(《解放軍報》2015年09月12日 01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姚茜、崔小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