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用愛鑄就生命的分量

——追記美國老人牧琳愛的“中國夢”

山東聊城 曹天偉 

2014年03月07日14:1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這是一個人在中國的故事,一位耄耋之年的美國老人,變賣自己所有的家產后定居山東聊城,和這裡的人們一起生活,一起嘮家常、種花草、包餃子、過中國年﹔這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在中國的14年裡,她為當地捐資助學、修路植樹,為貧困的人們愛心義診、慷慨解囊,幾乎傾盡所有。一個地地道道的美國人,深深愛著遠在萬裡之外的另一個國度的人們,也為這裡淳朴、善良的人們所接受和喜愛。

隻有懂得愛的人,才能理解生命的價值,才能賦予生命沉甸甸的分量。這種愛,跨越年齡、跨越膚色,甚至跨越了整個太平洋!

童年在中國度過

牧琳愛,原名Eunice Moe Brock,女,美國公民。我們的故事就從牧琳愛出生的上個世紀初說起。

1904年,在一艘駛向中國的輪船上,美國傳教士牧鴻恩(約翰)和他未來的妻子瑪莎相遇了。后來,他們在中國河北秦皇島定居,並結婚生子。1917年8月11日,他們的第四個孩子出生了,非常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牧鴻恩為她取了個中文名字,叫牧琳愛。不久,他們舉家搬到山東聊城,住在山陝會館附近,並在聊城修建了教堂,成立了教會。

上個世紀初的中國,積貧積弱,動蕩不安,貧窮、戰亂、瘟疫和苦難,時刻伴隨著人們的生活,也在牧琳愛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牧琳愛說:“我小的時候,在中國看到很多人餓死了,有的小孩子被父母賣掉,還有戰爭,給很多人帶來了災難。那時我經常想,長大后如果能幫助這些苦難的人過上幸福生活,那該多好啊!”

1930年底,牧琳愛的父母完成了在中國的傳教使命,要回國定居了。牧琳愛不願離開善良的中國人,更不舍得和這裡的小伙伴們分離。她對小伙伴說:“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裡的一切,我還會回來的!”

牧琳愛一家回到美國后,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路易斯城。后來,牧琳愛和許多美國年輕人一樣,讀書、結婚、生子。舒適的生活並沒有泯滅牧琳愛對中國的向往和情感。她通過各種方式關注著中國大地上發生的一切,並講給丈夫和孩子們聽,讓他們更多地了解中國。

70年代初,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后,中美關系出現了新的轉機。牧琳愛認為來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同丈夫埃德溫商量。埃德溫認為 “中國現在還太窮”,沒有同意。此后的幾十年裡,她幾乎每天都要留意有關中國的新聞。

第一次回到中國

1992年,牧琳愛和丈夫都退休了。沒有了工作的羈絆,牧琳愛再次向丈夫埃德溫提出了到中國旅游的願望。看到妻子渴望的眼光,這一次,埃德溫欣然應允,這讓牧琳愛興奮不已。臨行前,牧琳愛禁不住內心的喜悅,提筆給聊城市政府寫了一封信,詳細陳述了自己童年在中國的經歷,並希望了解兒時伙伴周仁杰和那座教堂的消息。

聊城市政府對牧琳愛的來信十分重視,不久就尋找到了牧琳愛兒時的5個伙伴,他們這時候也大都過了古稀之年。不幸的是,周仁杰這時已經去世了,不過他的子女都還在聊城。在了解到相關情況后,聊城市政府給牧琳愛回了一封長達5頁的信,詳細告訴她周仁杰子女的情況,並邀請牧琳愛在適當的時候來聊城故地重游。

就在這一年的11月,經歷62年的思念后,牧琳愛終於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兒時故鄉。

在這裡,心實意篤的聊城人熱情接待了這對遠方的客人。牧琳愛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幾個童年伙伴,她和這些伙伴們一塊回憶兒時的快樂時光和這些年的相互思念。隨后,牧琳愛和丈夫又拜訪了兒時伙伴周仁杰的幾個子女。周仁杰的子女對這對美國來的“親戚”格外熱情,用家裡最好的飯菜招待他們。席間,牧琳愛拿出一張珍貴的老照片送給他們,這是一張周仁杰和他母親的合影,是六十多年前牧琳愛的父親拍攝的,一直為牧琳愛所珍藏。捧著這張仍然十分清晰的黑白照片,周仁杰的子女們激動不已,更對眼前的這位美國老人多了一份難以言說的感情。

利用在中國的這段時間,牧琳愛還和丈夫去了桂林、海南、三峽、西藏等地,用心感受 60多年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