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還山以綠 致民以富——秦嶺茶人張淑珍的中國夢

陝西省作家協會 邢小利

2014年02月28日17: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個冬日,陽光燦爛,我又一次開車翻越秦嶺,去拜訪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這位老人是把茶樹引種到秦嶺南麓商南縣的第一人。自古以來,南方有嘉木,是為茶,茶在陝西,隻有漢中、安康才有,而這位茶人,卻把茶樹成功引種到了商南,商南自此有了茶。

她就是秦嶺茶人張淑珍。

與茶結緣

與商洛市工會工作人員會面后,我們一起去拜訪那位老人。路上,聽他們說起老人的情況。他們說老人已經快八十歲了,但精神矍鑠,還依然肩負著企業的重任。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老人呢?在初冬的漫山飛舞的紅葉中,在座座黃葉飛的大山裡,我遐想著。

踏著午后明媚的陽光,我們走進了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見到了張淑珍老人。老人氣色紅潤,行動敏捷,下樓來迎接了我們。

剛剛落坐在她的辦公室,她就忙著給我們泡茶。老人說要給我們品嘗四種茶葉:紅茶、白茶、黑茶、綠茶,都是他們的產品。沒有工作人員幫忙,老人親自給我們泡茶。同行的人,想幫老人的忙,但不會使用茶具,幫了倒忙,一壺剛剛泡好的茶水,從玻璃杯中的漏孔裡漏掉了,我們都笑。老人和藹地說:“泡茶是一門技術,以后要學會啊!”

張淑珍老人一邊為我們泡茶,一邊講些茶葉的引進、工藝等知識。泡白茶時,她說:“白茶清香味濃,從南方引進,但北方的品質好,因為它生長期長。”我煙酒不動,只是愛茶,聽老人說這些,感到格外親切。

張淑珍老人的辦公室整齊干淨,但比較起當今很多企業領導人奢華的辦公室,顯得有些小,也有些簡單。一張辦公桌,一個茶幾,一個沙發,再加上一兩樣陳舊的木櫃,就是她的所有家當。一看辦公室,就能看得出這個企業領導人的工作作風和生活品質,那是一種繁華落盡的質朴,那是一種了悟生命本質的自然。這種境界,不是能夠效仿什麼才能得來,那是生命曾經滄海、水到渠成的結果。

張淑珍老人衣著普通,如果走在大街上,就跟一群坐在牆根下晒太陽的普通老人毫無差別,但是,和老人一聊天,她就不同一般了。她思維敏捷,知識豐富,雍容不迫,如坐春風。和她聊天,可以感到老人的閱歷、智慧、勇氣和魄力,也能感到她的平和、寬容和睿智。這是在歲月的風風雨雨中,歷經磨難,修練而成的境界。

張淑珍老人,並不是商南縣人,而是河南省太康縣人,緣何就一生扎根在了秦嶺大山中了呢?張淑珍老人說:“我生在河南,那裡是大平原,從小沒見過大山,到了商南縣后,不光見到了山,而且這裡山山相連。”

張淑珍老人1937年出生在河南省太康縣的一個小村庄,年少時喜愛園藝,后來以優異的成績被西北農林學院錄取。畢業后,她放棄了留到西安工作的機會,自願來到商洛山區的商南縣。

“商南很美!”張淑珍老人對我們說。這是一個把畢生精力、才華和汗水,都奉獻給這片土地的老人,對這片土地由衷的贊美。地處大山深處的商南縣,的確很美,但當年落后的生產力,使豐富的資源,得不到開發利用,農民生活處在貧困線以下,縣財政自給率不足30%。貧窮的生活,刺激了張淑珍,她深思,植樹造林,為山區添光加彩的構想雖然好,但這裡最要緊的是生存,是溫飽,是為老百姓找生財之道。

從那時起,張淑珍就安下心來,要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改變山區人民生活貧困的面貌。她曾嘗試核桃、板栗的種植,但都沒有成功。1962年,她開始嘗試種植茶葉,沒想到,這一生,就與茶結了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