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作家協會 邢小利
辛苦創業的兩個“17年”
茶葉在商南扎根了,如何打造它的優勢,使它轉化為給農民帶來更大利潤的商品,成為張淑珍苦苦思索的問題。相對於南方,商南縣屬半干旱氣候,茶葉光照充分,晝夜溫差大,利於積累養分,且無污染,這正是商南茶的優勢和品質所在,因此,隻要在採摘、炮制上多下功夫,就能發揮優勢,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為此,張淑珍從播種到制作,每個環節都事必躬親,一絲不苟。收獲季節,她披著晨露,鑽進茶林,親自採摘,以身施教﹔炮制時刻,她站在高溫爐前,動手操作。一番苦功,終於研制出韻味久長、濃香回溢的商南名茶——商南泉茗。商南泉茗,湯綠耐泡,滋味濃厚,回味甘甜,香氣清高,1992年,在中國西部名優茶促進會上,榮獲“陸羽杯”大獎。
張淑珍說:“搞我們這個專業,野外工作多,隻有腳走到的地方,才能了解土地,才能改變它。”她用兩個“17年”,形容創業的艱辛和她的無怨無悔:工資沒動17年,宿辦合一17年。宿辦合一17年,她幽默地說:“這樣也好,醒了就上班,睡了才下班。”
繼商南泉茗之后,張淑珍再鑄輝煌,把系列產品“富硒”、“珍眉”、“炒青”等推向了市場。商南茶葉已連續15年榮獲省優質產品,商南縣因此被國家授予“中國茶葉之鄉”。2001年,張淑珍帶領商南縣茶葉科研小組,成功地研制了“商南仙茗”茶,投放市場后獲得了好評。2003年,張淑珍到福建、江浙考察后,成立了烏龍茶科研小組,經過兩年試驗,取得了成功。2005年,商南烏龍茶研發上市,提高了茶葉經濟效益,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填補了陝西省烏龍茶生產的空白,使商南茶園由一季採,變為春、夏、秋三季採,商南茶形成了四大類二十多個系列產品。
山川秀美工程實施以來,商南縣的30萬畝土地逐步退耕還林,張淑珍又迸發出新的點子:每年種萬畝茶園,五年全縣的茶葉面積翻一翻,人均可增收800多元。她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發展新茶園由坡地向農家地轉移﹔發展設施由傳統耕作向大棚、噴灌配套設施轉移﹔發展技術由直播向“克隆”苗移植樹轉移﹔茶葉質量由大眾化向名優茶轉移。商南縣委、縣政府同意了張淑珍大膽科學的分析,決定把茶葉作為商南縣支柱產業來抓,力爭三五年把茶葉發展到30萬畝,實現面積、產量、收入翻番增長。
茶品亦人品
千百年來,貧困的商南縣沒有茶葉,今天的商南縣茶葉作為主導產業,使人們走向富裕奔小康。是張淑珍同志把畢生的精力,致力於南茶北移的引進、試驗、生產、推廣,使商南縣山區千千萬萬的貧困群眾走上了致富之路,人民不會忘記她,黨和政府不會忘記她。
如今,這個豪情壯志、不讓須眉的女強人,已過了人生的古稀之年,經歷了人生的滄桑,更顯平和、寬容。對於榮譽,她理解得比較透徹。她這一生,獲得了太多的榮譽: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2005年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十大扶貧狀元﹔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科技協會優秀科普工作者﹔陝西省勞動模范﹔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陝西省“三八”紅旗手﹔陝西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國總工會“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在採訪中,她不止一次地說:“榮譽,都是黨和政府給的,人要知恩圖報,要給社會、人民做貢獻。”多年前,她在黨課上聽到的一句話,成為了她一生的座右銘:共產黨人是人民的公朴,不是老爺。她畢生知恩圖報,總想給社會和人民以更多的奉獻。
有一年的金秋十月,在世界老年節這一天,張淑珍舉辦了一場九九重陽節“品茶賞菊聯誼會”。她把曾經支持過她工作的老領導、老朋友請回來,品茶賞菊,回顧當年種茶、發展茶業的艱難歷程。在致詞中,張淑珍說:我們這一代人,都是生在苦難的舊社會,而后在黨的陽光雨露下成長起來,經歷了建國50年的風風雨雨,得到了黨和人民的無私哺育,使我們形成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苦為榮的人生觀。我們年輕過,現在我們已步入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你我畢竟是過客,舉辦這次聚會,希望老年朋友能更關愛自己,厚待自己,在無拘無束、輕鬆洒脫中,品味清香的茶水,觀賞千姿百態的菊花,走過人生最成熟的階段。
張淑珍稱老年是人生最成熟的階段。這點,在她身上完全看得出來。如今,已過古稀接近耄耋之年的她,質朴而淡雅,平和而從容,不追逐權力,也不媚俗。她的人生,就像茶一樣,散發著清逸雋永的香氣。她的身上,透出了茶的所有內涵。那天品茶聊天,她說她也有一個中國夢:這就是還山以綠,致民以富。這個夢很綿長,做了很久,她還要為實現這個夢而鞠躬盡瘁。
茶潔淨、雅致、香醇、深厚,散發著悠遠的清香。張淑珍與茶打了一生的交道,是一位真正的茶人。而茶之品,亦正是她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