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回家

江西省永新縣城南中學  曾亮文

2014年02月21日15:2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他們終於等到了。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在老兵們長期的抗爭下,1987年,台灣當局宣布解除台灣長達38年的戒嚴令,開放台灣外省籍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

護照、台胞証、機票,經過一系列繁復的手續后,舅舅和成千上萬個已近垂暮之年的榮民弟兄懷揣忐忑與激動,帶著對父母“生獻一杯茶,死奉一炷香”的信念,終於踏上了歸程的鄉路……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最大規模的返鄉探親潮。

事實上,這條回家的路原本僅是一道淺淺的海峽,於舅舅而言,卻漫長與艱難。他走了四十多年,在人近黃昏,人生即將謝幕的時候,才終於可以走到了父母身邊。但是為了團圓的信念,這條路,舅舅走得決絕、堅定、義無反顧。歲月改變了他的模樣,卻始終沒有改變他的願望。記得清代學者劉獻廷說過,他“十九歲去鄉井,寓吳下三十年,飲食起居與吳習”,可是,他“所思者皆北味,夢寐中所見境界,無非北方幼時熟游之地。”其實,即便是聖人高官,誰又能逃脫向往故鄉的羈絆?誰能沒有故土難離的舊情?誰會沒有回家的沖動?當年,皇帝的位子尚未坐熱,劉邦便急切地想著回家。在家鄉,劉邦置酒,悉召故人佐酒,酒過三巡,又情不自禁上前擊筑,自為歌詩,接著又高蹈起舞。言不足而歌之,歌不足而手舞足蹈之。劉邦說,吾雖都關中,萬歲后吾魂猶樂思沛,這些誠摯的表白,表達了他對故鄉的生死之心。

還鄉屬人情使然,人情最甚者莫過於鄉情。“白發高堂游子夢,青山老屋故鄉心”, 對於每個游子來說,家都是永遠的誘惑。還鄉,這是一種情感的回歸,隻有在家鄉,疲倦的游子才能找到自己,獲得心靈的寧靜。對於舅舅而言,回鄉更是他一種對故土深沉的表達。

只是,近鄉情更怯,這個走失了四十多年的村子還能找回來嗎?這塊情感的失地還能收復嗎?這裡的親人還認得自己,接納自己嗎?在離開台灣的前夜,舅舅緊緊拿著的孩子和妻子的手,一遍遍地描述他的家鄉,介紹他的親人,敘述他的童年,千言萬語皆已說遍,久久不肯睡下。還在半個月前,舅舅就開始奔波於各大商場或市場。他准備了很多的禮物,給父親的保暖衣、按摩器、拐杖、帽子、枕頭,以及送給父親足夠養老的錢,他要把所虧欠的全部給他的父親。他還准備了給妹妹的項鏈、手鐲,給孩子的糖果、玩具,以及給鄉親們的台灣當地的特產。他想把想帶的、能帶的都帶回家。

算起來,台灣也是舅舅的恩人,接納了他,甚至讓他過上了安穩、富足的生活。在那裡,他獲得了戶籍、身份証、房產証,他娶妻生子、枝繁葉茂,還操著一口熟練的當地方言,他花了一生的時間變成一個地道的異鄉人。

但是,“江山信美,終非吾土”。那裡不是故鄉,只是一個暫時的家,而家鄉是情感的,有著朴素的生活美學和最深刻的心靈秩序。“洲上”這個村庄雖然偏遠、貧困、凋敝,毫無詩意,但是這裡有父母、有兄弟、有親朋構成的生活圈子,彼此冷暖相照。唯有這裡,才有人說得出你的過去,叫得出你的小名。

在羈留異鄉的日子裡,回家是一種感覺,細碎而又蒼涼,回家是一種沖動,堅韌而又綿長……

坐過了飛機、火車、輪船、汽車,又經過繁復而又艱難的打聽,舅舅終於回到了家鄉。抵達村庄時,舅舅異常的激動。舊事依稀,家鄉有他海量的信息體,老屋,宗祠,池塘,桑榆,這些內容扑面而來,歲月的記憶尾隨而至,任何蛛絲馬跡的細節都能支撐著他溫馨的記憶,任何一個簡單的東西都會激起他甜蜜的回憶。

可是,“鬆柏摧為薪,桑田變成海”。歲月蹉跎,無邊無際,故鄉已是物是人非了。

曾經的兒時伙伴年齒已老,鬢發斑白,難以辨識,執手相看淚眼,隻能無語凝噎。舅舅惦記著他的妹妹(我母親),這個令他念念不忘的妹妹。當年,他離開的時候她才9歲,入伍臨行前,死死拽著他的衣角,眼淚汪汪,百般得不舍。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生離意味著死別的故事已經是家常便飯了,所以,離別總是令人黯然感傷。舅舅安慰她說,哥一定會活著回來的,哪怕是死了,我們也要相見!只是沒想到,竟然一語成讖,人生如夢,再次相見,已是人鬼殊途了,我母親早幾年就因病去死了。摩挲著妹妹的遺像,舅舅深陷於喪親之痛中,面色灰暗,久久不肯言語……

最讓舅舅感到傷懷的是,他父親得知他還活著並且准備回家時,十分激動,日夜盼著兒子回家。可是,就在前一年,在幾十年的惦念和等待中絕望地撒手人寰。在父親的墳前,舅舅號啕痛哭,這是他一生的淚水,委屈、內疚、悲傷,五味雜陳。

舅舅是農歷8月13回到家鄉的。原本他打算在中秋節與家人促膝話舊,樽酒言歡,卻做夢也沒想到,千百次預設的團圓竟成為傷痛的離別。回鄉,變成了一個沉重的調子。還鄉不見家,年老眼多淚。那些亂紛紛的老淚是舅舅一生傷痛的凝聚。

這是一個家族的命運,是一個家族的痛,更是一個民族的殤。

與舅舅一起回鄉的是一個大陸老兵。他成婚不到一個月就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受限於當年軍中禁婚規定,他一生沒有再娶,但一直憧憬著有朝一日能與妻子重逢。退伍后他住進了榮民退舍。因為一個月幾十元台幣的工資讓他窘困,他便去做街警,做門衛,給人送報。他不斷地累積著錢物,希望有一天能夠有足夠的錢買車票回家。但是,天不假年,他沒有等到這一天。臨終前,作為當時同鄉會會長的舅舅,接受了他的請求與委托,答應有一天把他的骨灰和一封長長的家信帶回到他的家鄉。只是,他並不知道,半個世紀,生死難猜,他的父母與兄弟都已經亡故了。他這個僅一個月名分的妻子在漫長的等待中年華老去,她遵循嫁雞隨雞的思想,終生沒有下堂改嫁,最后沒有等到她的丈夫,在無望中去世了。

接手骨灰盒的是他的一個侄子和外甥。這個傾盡一生寫成的滄桑故事,讓他的家人淚雨不斷,悲傷不已。

此去一別,便是經年歲月。這次返鄉探親后,舅舅就沒能再次回來。不過,他一直惦念著回家,特別是獲悉兩岸實現三通,堅冰又破時,這種願望更加的急切。只是,白發催年老,光景蹉跎,加之病痛的折磨,歸期一再拖延,再相逢已是遙遙無期了。幾年前,年逾八旬,油盡燈枯的舅舅去世了,離世前,他不斷地喊著父母,叫著親人的名字,句句血淚,聲聲悲吟。他把兒子叫至床前。他說,一生異鄉客,百年故鄉心,他人生飄零,一輩子都在流浪的路上,希望有一天能夠葉落歸根,回到父母的墳旁……

舅舅在眼淚和遺憾中總結了他的人生。他的眼淚和遺言裡包含了對家鄉無盡的眷念。

家國夢,團圓夢,於舅舅而言,這個長長的夢就應該是回家了。

這是舅舅一生的夢,更是一個民族的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