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外婆的村庄

江西南城縣 揭方曉 

2014年02月08日19:4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那是一個秋天,我來到一個叫泥坑的地方。

車轉了好多彎,終於來到這個小山村——南城縣株良鎮駱家塘村泥坑村小組。遠遠望去,山坡上、山谷裡,一幢幢房屋,或是古老的木質結構,或是早些年常見的磚瓦建筑,甚至還有新式的磚混小樓房,錯落有致地擠在一起。它們,以及斜靠的竹林、橫飛的樹影,都在斑斕的陽光下緊緊地依偎,明暗有度、濃淡自如,一幅典型的山村畫卷。

可是,我卻分明感覺到有些異樣。

一種不尋常的安靜縈繞在這巴掌大的地方,讓人有些不安。

緲緲升騰的冷炊煙、翻滾而上的熱蒸汽呢,它們哪兒去了?那可是傳統山村畫卷裡最生動、最溫暖的一筆啊﹔老母雞喜悅的“咯咯”聲、大黃狗頑皮的“汪汪”聲呢,它們哪兒去了?那可是傳統山村畫卷裡最舒心、最精彩的一筆啊﹔荷鋤而出的漢子、浣衣而回的女人呢,他們哪兒去了?那可是傳統山村畫卷裡最美麗、最浪漫的一筆啊……

我突然明白,這是一座被遺棄了的村庄。

七、八十幢房屋,完全被遺棄了﹔千百年的光陰,完全被遺棄了。

據介紹,在睦安鄉沒有並入株良鎮以前,這兒原本是一行政村,有七、八十戶人家,300多口人,這在山裡算是不小的村子了。睦安鄉並入株良鎮以后,因人口逐漸減少,就歸並到了附近的駱家塘村,成為該村下面的一個自然村。

“這個村子當時是很繁盛的,全村隻有兩種姓,一個姓吳,一個姓黃,其中吳姓稍多些,以穿村子而過的這個小山谷為界。因此,也有人把這兒分別叫作了上泥坑與下泥坑。”隨行的種糧大戶周玉亮這樣向我介紹道。慢著!我隱約想起,外婆的娘家好像就是在泥坑,就是這兒。趕忙打電話問母親,她給了我肯定的回答。外婆,正是姓吳,當年這兒大姓人家的女兒。我向母親敘說著這兒的現狀,母親唏噓不已。

走進村裡,一幢幢房屋默默地守候著,無聲無息,如同陶淵明著的《桃花源記》裡所說的那樣:“……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是啊,除了沒有炊煙,沒有黃發垂髫,沒有往來種作的人,就兒跟普通的山村沒有什麼兩樣。房子有些已經破落了,可大多數是磚瓦結構,還是很完好的。在村子的最西端,我還發現一棟兩層的磚混結構小樓,地上、陽台上堆積著一些剩余的建材,有磚,有砂石,有水泥,等等。看來,這肯定是新建的,只是沒來得及裝修,就被遺棄了。

“這戶人家為建這棟小洋樓可費了不少勁兒,所有的建材都隻能用車拉到山口,然后全靠自己的雙肩把它們挑進來,背進來。可是,等房子建好了,就待裝修,卻突然發現村裡的人全搬走了,於是狠狠心,忍痛把這新房子也遺棄了,搬山外去了。”周玉亮把這當趣聞講給了我聽。

“看到那裡嗎?”周玉亮問。順著他的手指望去,我發現對面山上一片郁郁蔥蔥的毛竹,正隨風搖曳。“那裡面全是房子呢,都空著,被簇簇生長的毛竹包圍在裡面了。還有的房子大廳裡、房間裡全長著毛竹,毛竹一個勁地長,都穿破了屋頂。”聽周玉亮這麼一介紹,我好奇地仔細打量,還真在竹影深處隱約看到成片的黑色屋脊、灰色磚牆。

原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山裡與山外在生產、生活條件等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山裡人再也呆不住了,不甘心做新世紀的“井裡蛙”,便紛紛往山外搬,往城鎮搬,山裡越來越空了,像泥坑這樣被遺棄的山村就自然地多了起來。

八十多年前,花兒一樣鮮艷的外婆正是從這兒,在村民們的祝福聲中,披紅挂彩地被外公接走的。一路翻山越嶺來到幾十裡之外一個叫祥崗的地方,在歲月的煙塵中開枝散葉,直至走完她平凡而又豐富的一生。外婆精明能干,僅憑外公微薄的工資,硬是養活了六兒二女。如今這個大家庭,家家灶頭火兒正紅,人人腳下路兒正寬,幸福的日子原來都是從這裡起步的啊!這兒是泥坑,外婆的村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斌、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