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偉健
2013年07月31日08: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過去村干部說了算,現在干部、黨員、群眾協商議定
南豐鎮建農村是張家港市探索推行“三約三會”制度的試點先行村。
2012年上半年,建農村二組村民袁士才向張家港市“12345”市長熱線反映,他家屋后的一條河道因為堵塞不通而發臭,請政府進行整治。
袁士才的呼聲反饋到了村裡。建農村黨總支書記施建章立即到袁士才家查看,果然那條寬不過兩米的小河已經發臭,河水發綠。“肯定要疏浚。”施建章向袁士才這樣承諾。
接下來便是按照“三約三會”的程序進行。施建章說,小河怎麼改,投入多少,改成什麼樣,不能由村干部說了算。
於是,村裡召開了一次由黨員、村民組長、村民代表等共100多人參加的民情征詢會。“特別是小河周邊的村民,我們必須聽他們的意見。因為疏浚不通的河道,不僅要征得河周邊的居民同意,若改道佔用村民的土地,還需得到村民的支持。”
兩個星期后,民主協商會召開。經過相關人員的協商,河道疏浚的思路確定了:改成一條景觀河,河道拓寬延長。
確定了大致思路,村裡迅速請相關設計公司設計方案。又過了一個月,再次召開民主協商會。
“由於是大家共同商定,顧及各方需求,所以大家都很滿意。”全程參與的建農村村民袁永高告訴記者,以往類似事件比較容易引起村民之間、村民與村委之間的矛盾。
“其實,推行‘三約三會’的過程,就是一個民主理事、民主協商、民主決策的過程。”施建章深有體會,他說,“村居事務管理由過去的村干部說了算,變成了干部、黨員、群眾共同協商議定,充分體現了群眾意願,實現了民主化與公開化的有機統一,充分落實了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進一步健全了村居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訴求渠道得以暢通,基層管理趨向民主,自然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了基層矛盾,維護了農村社會穩定。
“三約三會”讓基層組織建設、民主政治建設、群眾自治有機融合
在建農村,記者看到了厚厚的一沓關於村各種事務管理類別的“約定”:
村紀檢主任與村委會簽訂的“村委干部遵紀守法承諾書”規定:堅決不參與黃賭毒活動,積極做好社區內治安、調解、巡邏、幫教工作,預防和減少犯罪……違者自願接受處分。
保潔員簽訂的“衛生保潔協議書”規定:每天將包管區內的垃圾箱、桶周圍打掃干淨,垃圾無外溢……考核合格者每月發放工資,不合格者根據情況扣除工資。
村會計簽訂的“村級財務管理工作責任書”規定:按規定使用統一的收款收據,接受民主理財小組的財務監督等。
此外,還有村委與村民在土地承包、拆遷等方面的約定。
“與村干部簽訂年度目標管理責任書,規范了村干部的依法行政行為,避免了村級事務管理中的隨意性﹔通過與村民簽訂土地承包、拆遷、佔地補償、失地農民養老等方面的約定,明確了村委、村民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取得了村民的認同與擁護,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王靜娟告訴記者。
“‘三約三會’既規范了基層干部管理村裡公共事務行為,避免在村居事務管理中的隨意性﹔又通過約定及明確‘責’與‘利’,在群眾之間形成一個雙向約定的對等主體,從而在基層組織建立起了一個雙向制約、民主平等、公開透明的平台。”在王靜娟看來,通過這個平台,各利益主體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利益關切,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明晰各自的權利義務,最終形成處理問題的一致意見。
按照簽約、履約、監督程序的“三約三會”,是推動基層工作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發展的探索與創新。張小偉認為,一方面,約定形成與簽訂過程本身就是收集、了解、匯總群眾利益訴求,解決群眾問題的過程﹔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請司法行政人員、相關執法部門人員或法律顧問對約定文本進行反復審核,使約定條款與法律、政策等相一致,確保合法、合情、合理。
“實踐証明,‘三約三會’實現了基層組織建設、民主政治建設、群眾自治的有機融合。”張小偉說。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31日 17 版)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