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教育二元結構是主要障礙
我國推進教育公平政策面臨的最主要障礙是城鄉教育二元結構問題。我國目前存在兩種形態的城鄉教育二元結構。一種是傳統的城鄉教育二元結構形態,它與新中國成立后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相對應,主要表現是城鄉存在的巨大教育差距,城鄉居民法定的平等的受教育權不能得到保障。
另一種是伴隨城市化進程而產生的城鄉教育二元結構的新形態。農民進城務工成為農民工,是對傳統城鄉二元結構的突破,是對戶籍制度的鬆動,但農民工是農民與市民間的第三個社會群體,是伴隨著城市化進程新生的社會第三元,以此為基礎,有學者提出“三元社會結構”的概念。當前,社會的三元結構日漸清晰,教育的“三元結構”也隨之顯現,這種教育的“三元結構”本質上是在城市內部形成的新的城鄉教育二元結構,其外在表現是城市內部教育的雙軌制,是對農民工及其隨遷子女身份的制度歧視,是以流動人口為代表的弱勢群體教育的邊緣化。
推進教育的城鄉發展一體化
化解城鄉教育二元結構、推進城鄉教育公平的基本策略是教育的城鄉發展一體化。十八大報告要求“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
與城鄉教育二元結構的兩種形態相對應,城鄉教育一體化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城鄉之間的,一種是城市地區內部的。在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進程中,隻從城市與鄉村兩個空間維度來推進教育一體化是不夠的。由於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的大規模遷移,由於新生代農民工的出現,城市地區內部的“人口維度”的教育一體化、農民工的市民化和社會融入對於教育公平、社會公正以及社會穩定關系重大。
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廣義的城鄉教育一體化,城鄉教育一體化中的“城鄉”不僅指“城市”和“鄉村”兩個空間概念,也指共同生活在城市地區的“城市人口”和“鄉村人口”兩個人口概念。廣義的城鄉教育一體化不僅要求統籌當地城鄉教育發展,縮小城市與鄉村的教育差距,也要求統籌城市居民和農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縮小城市內部的教育差距。與此相對應,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制度建設不僅要求縮小城鄉間的教育制度落差,更要求打破城市內部針對農民工及其隨遷子女的教育制度歧視。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黨委書記、教授,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