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春元:讓權利彰顯公民尊嚴--十八大專題報道--人民網
人民網

柴春元:讓權利彰顯公民尊嚴

2012年11月12日16:01    來源:檢察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立法行政司法過程讓公民充分參與

2008年2月13日,信息產業部、國家發改委公布了手機漫游費上限標准新方案:從當年3月1日起,主叫上限標准降為每分鐘0.6元,被叫上限標准降為每分鐘0.4元。

2月28日,兩部委再次聯合發布《關於降低移動電話國內漫游通話費上限標准執行時間的批復》,強調新漫游資費上限標准應於3月1日起實施。

這一讓廣大手機用戶拍手稱快的決定,與當年1月在北京舉行的“降低移動電話國內漫游通話費上限標准聽証會”密切相關。來自消費者、運營商、有關專家組成的18名聽証代表推動了這次意義重大的手機漫游通話費調整。

近年來,公民通過參與聽証會、論証會等方式切實參與政府有關決策行為,對促進行政權規范運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民參與立法,也是五年來我國公民參與權得到有力保障的一項重要內容。

物權法的制定讓人至今難忘:2005年7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向社會公布物權法草案並向全社會征求修改意見,各地群眾通過網絡、報刊等媒體和來信積極提出意見。僅一個月的時間,就收到意見1萬余條。其中很多意見得到了立法機關的採納。

2011年6月10日,中央政法委全體會議透露,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將進行修改完善。接著,全國人大常委會啟動了兩大訴訟法的修改工作。

兩大訴訟法的修改過程,更是一次全社會參與國家立法活動的生動展現。據了解,2011年8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公布刑訴法修正案草案並向全社會征求意見的公告,一個月后就收到意見8萬余條。

2012年3月1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關於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一部彰顯“尊重和保障人權”,充分保障刑事訴訟參與人各項權利的新的“小憲法”誕生。

2012年10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中國的司法改革》白皮書透露,中國積極建立和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和人民監督員制度,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群眾依法參與國家事務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

讓群眾參與和監督司法工作,有效提高了司法公信力。

■民主表達渠道更寬廣更暢通

保障公民表達權是依法治國的根本標志。

我國憲法第35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我國憲法承認,公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依法發表意見、表達意願的表達權屬於公民基本權利。

2011年,一種創新人民調解工作載體,暢通社情民意訴求渠道的“百姓說事點”在吉林省長春市各個社區興起,該市建立社區百姓說事點2172個,成立兩個月來,排查矛盾糾紛1896件。其中,2327名專職信息調解員被譽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第一道防線”。

“吉林省‘百姓說事點’提供了公民表達的渠道,允許公民自由地表達意見,確保廣泛的信息網絡暢通,減少決策失誤的風險,盡可能地保証了政府作為的確是群眾所需。”

2011年11月16日,《人民日報》刊文肯定了這種保障公民表達渠道暢通的做法。

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今天,利益的分化和多元已是不爭的事實,同時,利益的表達也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重視。因此,政府的當務之急是正視公民民主訴求,開拓民主表達的渠道,建立健全民主參與的機制,讓公民“說話”更暢通。

十七大以來,我國在保障公民表達權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而手機、互聯網等現代通訊工具的發展和普及,又讓這種權利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

2009年4月13日發布的中國首份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指出,要採取有力措施,發展新聞、出版事業,暢通各種渠道,保障公民的表達權利。

2012年6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B2015年)》。這是我國第二個以人權為主題的國家規劃。為了持續全面推進中國人權事業發展,這個計劃對今后幾年中國人權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作出了規劃。

隨著國家對公民表達權的尊重和保障,我國公民在表達權行使方面也表現出兩個趨勢:一是表達的內容和渠道越來越寬,二是表達的理性和建設性不斷增強,非理性的表達逐步式微。

2008年6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來到人民日報社,通過人民網強國論壇同網友在線交流。

無疑,這種良性互動已經成為公民表達權良性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

分享到:
(責編:楊麗娜(實習)、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