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中国城市如何重新找回特色

蔡永洁
2013年02月18日08:42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重新找回城市特色

伴随着历史文化载体的消失,我们的城市特色已丧失了很多,我们还能否重新找回我们的特色?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

有一种观点称“地域的才是国际的”,它道出了当今人类文明已形成共识的多元价值观。在全球文化的多元体系中,中国文化应将占据一席之地。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任务,也是为后代必须留出的发展空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未来在过去之中”,这是一种尊重自身文化传统,面向发展的积极态度。我们的身份认同不允许我们割裂历史,这种身份标签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未来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传承与发展的平衡以及在传承中发展。基于这样的理解,必须从两个层面认识和推动城市建设中地域特色的保护与创新工作。

指导思想层面,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城市建设发展道路的批判与创新思考。中国过去的发展促使我们反思,我们必须放弃对待自己文化传统的粗暴态度,重新认识现代化、国际化、商业化大背景下中国特色概念的价值与定位,找回文化的自信,但绝不是暴发户般的过分与盲目,而是积极面对发展,探讨自身文化的未来之路。

第二,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并将这种特色融入城市建设过程中。中国城市的地域特色源自于一种长期恒定的文化传统,它与政治体制、文化习俗、朴素的宇宙观以及地域性的自然条件相关联。对地域特色的保护必须理解这种特点,并将这种理解批判性、创造性地运用到今天的城市建设中,而不是肤浅的历史复制。

第三,认清中国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并在城市建设中体现这种差异。中国幅员辽阔,尽管一直是统一的帝国,但因为气候条件和生活习俗等的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导致了中国城市的多样性,今天的城市建设应挖掘这种多样性,体现这种差异。

技术操作层面,同样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对尚存的城市历史遗存进行精心的保护和再利用。我们不能继续破坏仅存的城市建筑遗存,必须对其进行无条件的保护,通过精心的修复进行合理的再利用;必须避免对其历史价值进行粗暴的商业利用和剥削。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方式不应是消极的博物馆式的保护,应该使其融入新时代的城市生活,赋予它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新的功能和价值,从而使其继续存活下去。

第二,在旧城改造中谨慎面对历史,在新建筑中体现今天的价值观。我们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因此应体现这种历史的延续性特点。旧城必须改造,但绝不是失去历史关联的简单粗暴的新建。城市建设一方面展示与历史的关联,同时又必须适应今天的生活,体现今天的价值需求。2012年度的普利茨克建筑奖授予了中国美术学院的王澍,正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建筑设计中贯穿了对自身传统的深刻思考,同时巧妙地展示了这种传统的无尽魅力和生命力。

第三,建筑文化创新,应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传统。这是最难的一点,也是答案最不确定的一点。但突破的契机也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之中,不断出现的新课题促使我们的思考,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结合我们的建筑文化传统,这些都可以是城市特色创新的出路。从而使我们的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发展,并形成新的传统。

(作者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