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世界筑路史上的壮举——60年前的12月25日,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穿越世界屋脊的两条公路,宛如洁白的哈达,将雪域高原与内地紧密连结在一起。
这是用鲜血和生命铺筑的天路——全长4360公里的公路沿线,长眠着为修路献出生命的3000多位烈士。
这是助推雪域高原走出贫穷的康庄大道——60年来,川藏、青藏公路成为民族团结之路、文明进步之路、各族同胞共同发展之路。
铺下的是道路,树立的是丰碑。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有力部署下,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向世界屋脊的幸福大道越走越宽广。
从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到拉萨贡嘎机场、青藏铁路,如座座丰碑,将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对西藏交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亲切关怀和有力支持,矗立在世界屋脊上
沐浴着高原的金色阳光,拉萨河畔的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熠熠生辉。碑文开首写道:“建国之初,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增进民族团结,建设西南边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日,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给毛泽东和朱德发来电报,表示“拥护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期望西藏早日解放”。
毛泽东和朱德回复:“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必能满足西藏人民的这个愿望。”
但是,西藏与内地之间,只有千百年来骡马、牦牛踏出来的古道可走。
1950年1月2日,毛泽东给彭德怀、邓小平等发去电报,要求“应当争取于今年5月中旬开始向西藏进军”。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协议在北京签字。两天后,毛泽东发出进军西藏的训令。针对进军西藏最大的困难是交通和补给的实际,毛泽东号召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朱德25日为进藏部队发布《进军西藏,巩固国防》的命令:“不怕困难,不怕险阻,管你崇山峻岭,雪山草地,我们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没有人民解放军通不过的道路。”
10多万筑路大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卧冰雪,斗严寒,以简陋的施工机具,在没有路的青藏高原上,修通了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中央政府咬牙筹措资金,川藏公路成为当时投入最大的一条公路。
两条公路将通车拉萨的消息传到中南海,毛泽东欣然题写了“庆贺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的贺词。
1955年,国家撤销了西康省的行政区划,将其大部分地区划入四川省,康藏公路从此被称为川藏公路。
在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决策下,继“两路”通车后,雪域高原上又相继打通了西藏连接云南、新疆的国道主干线,修筑了区内省道和县乡公路,初步建立了西藏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岁月流逝,难以抹去深情关怀的印记。
早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邓小平就领导了进军西藏的各项工作,为进藏部队确定了“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必须解决补给之公路”的原则。
1983年夏,西藏自治区党委向邓小平汇报工作时,小平同志不仅谈起青藏公路铺设柏油路的情况,还对青藏铁路建设作出指示。党中央1980年、1984年相继召开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从西藏实际出发,“国家直接投资项目、中央政府财政补贴、全国人民对口支援”西藏,形成了全方位支援西藏建设的新格局。
光阴荏苒,关怀依旧。
1990年7月,江泽民同志到西藏考察,对西藏交通建设作出明确指示:“公路运输是西藏经济的命脉,根据西藏目前的情况,交通运输仍以公路运输为主,积极发展航空运输。在公路建设方面,重点要加强现有公路的整治、养护和管理,在保证通车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公路的等级。”
党中央相继召开了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确定的重点项目中,对西藏交通建设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支持西藏交通建设全面提速。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党中央对西藏的关怀情意更浓。
2001年,论证了几十年的青藏铁路工程正式开工。在青藏铁路南山口施工段现场,胡锦涛同志满怀深情地对大家说,在世界屋脊上修筑一条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我们要努力把青藏铁路建设成一流高原铁路,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书写西部腾飞、民族振兴的壮丽篇章。
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落地雪域高原:国务院确定西藏“十一五”建设项目180个,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头。2010年年初,党中央又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全面部署。
岁月更替,深情如昨。
2011年7月17日,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举行通车典礼,这是西藏的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将拉萨市区到贡嘎机场的行车时间缩短了半个小时。前来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习近平,率代表团全体成员出席典礼,并为公路通车剪彩。
2011年7月19日,雪域高原一片欢腾。习近平同志在拉萨与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面对欢庆的人群,习近平坚定地说:“加快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习近平还来到林芝县八一镇巴吉村,走进村民家中,看望慰问村民,希望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
这是情意殷殷的关怀,也是着眼长远的要求——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喜马拉雅山耸立云端,雅鲁藏布江奔流不息。历经60多年岁月洗礼,党中央对西藏的深情关怀始终如一,引领西藏人民和全国人民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到“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雪域高原上凝练出的“两路”精神,高扬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和信念
9月22日,拉萨河畔,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前,新华社“同走进藏路”采访团的记者们献上花篮,低首鞠躬。
两条公路沿线,有1300多座烈士墓和300多座无名烈士墓。
1950年3月4日,18军在四川乐山举行了进军西藏誓师大会。这支淮海战役的英雄部队,此时领到的武器是铁锤、钢钎和十字镐。官兵们用绳索拴着身子在悬崖峭壁上凿石开路,冰河架桥,翻越二郎山、雀儿山等l4座大山,跨越大渡河、怒江等天险激流,横穿8条地质断裂带,工程之艰险,世界公路交通史上少见。
1954年2月,中央军委同意修筑青藏公路。5月,慕生忠将军带领1200多名驼工,在格尔木南昆仑山下艾芨里沟破土动工修筑青藏公路,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两大山系,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一半。
雪山见证,这是两条用鲜血和生命铺筑的天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是空洞口号,而是筑路大军们用血肉写在高原上的誓言。
西藏达马拉山下昌都县妥坝乡的晋美巴顿老人,至今回忆起来仍眼含泪水:1951年冬天,18军在山顶上爆破土石时,两个小战士当场牺牲,遗体安葬在妥坝乡政府背后的一个小山坡上。
原18军汽车十六团驾驶员高文虎至今记得那十几双目光:在矮拉山以西的便道上,十几个筑路战士看着运送大米的汽车,恳求道:“同志,给我们留下一袋吧。”“对不起,前面的同志更需要啊。”一听到“前面的同志”,几名战士沉默了,那里的筑路部队更多,离供应点路程更远,缺粮的日子也就更长。
石永贵老人曾经参与青藏公路的修筑。在可可西里修路时,气压低和缺氧,令很多人流鼻血、呼吸困难。一天晚上,石永贵在帐篷里睡觉时,听到和他顶头睡的乔振武嘴里发出奇怪的声音,一看乔振武嘴里直冒鲜血,他就这样永远留在了青藏公路上。
任时光流逝,筑路大军留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昭示着后人。在改造、整治和养护“两路”的60年里,一代代交通人在雪域高原上续写着新的传奇。
两条公路的畅通,蕴含着交通科学家们的生命付出。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公路学院的博士生导师胡长顺教授就是典型代表。
1972年,中央决定改建青藏公路并铺筑沥青路面。冻土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公路路基和路面塌陷、下沉、变形、破裂,这是在世界公路史上没有解决的难题。胡长顺一生致力于青藏公路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的研究,和团队研究开发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2003年8月13日,胡长顺在青藏公路上进行研究时,遭遇车祸遇难,年仅48岁。
“两路”的全年全线畅通里,凝聚着养路工人们“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追求。即使在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里,道班工人们仍常年坚守着山上的公路。
青藏线上109道班因驻地海拔5231米,被称为“天下第一”道班,赢得了无数过往司机的敬意:38名职工守护着青藏公路唐古拉山口附近40公里的青藏公路,天天工作在风霜雨雪中。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曾经想把这个道班撤下来,但道班工人们不同意。工区长巴布说:“这条路联系着汉藏民族的感情,我们在海拔最高的地方养护公路,就是在维护这种感情。”
川藏线上海拔最高的道班——雀儿山道班,第16任班长、藏族人陈德华曾经跳进齐腰深的雪里,以自己的身躯做路标,指挥推雪机推出一条平整的路面,人冻得全身紫乌,晕倒过去。
这样的英雄,在两条路上,还有很多。
武警交通第三支队机修中队原推土机操作手梁明伟,2000年8月,在执行川藏公路冷曲河段抢险保通任务时不幸牺牲。
15次险些被雪崩埋没,27次险些被飞石砸中,依然无惧无畏。武警交通第二支队六中队中队长张豪奋战在川藏线最危险路段,在执行任务时多次抢救负伤群众,被西藏自治区表彰为“拥政爱民模范”。
如今,川藏公路分为南北两线,南线属318国道,由成都经雅安、昌都、林芝至拉萨,全长2149公里;北线属317国道,全长2412公里。青藏公路起自西宁,经格尔木、昆仑山口、唐古拉山口、当雄至拉萨,全长1937公里。
相关专题 |
· 2014·网络媒体“两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