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为了大地的脉动

——淮南市孔店乡水利建设50年逐梦侧记

安徽省淮南市孔店中学 王庆绪

2014年02月26日22:3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的家乡,淮南市孔店乡,地处江淮分水岭,南与长江流域似接非连,北与淮河流域若即若离。一直以来,农田用水全靠自然降水,如果当年雨水少,就靠河湖沟坝截留的雨水。但是要把低处河湖里的水弄到高处的农田,对于早些年处于自然经济耕作状态下的农户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对水的渴盼,成了家乡一代代农人放不下又难以实现的希冀。五十多年来,演绎了一出出坎坎坷坷、悲悲壮壮的水利追梦故事。

六七十年代:水桶?水车

我是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人,我记事的时候,家乡的农田在午季作物小麦、油菜、烟叶等收割后,只能播种旱作物,像黄豆、绿豆、芝麻等。高产量的水稻无法栽种,原因就是缺水。其实,在田地的不远处,就有一个很大的湖泊——高塘湖。但由于当时没有水渠,也没有提水设备,人们只能望水兴叹。

后来,公社组织男劳力去“上河堤”。所谓“上河堤”,就是劳力去离家十来里路远的地方挖大塘。我的父亲回来说,“上河堤”时,全公社的壮力都集中在一起,人均一把铁锹、一根扁担,两只柳筐,齐心协力地挖塘、抬泥。“上河堤”的人吃住都在工地上,场面非常宏大。就是依靠这锹挖肩挑,两个冬天,社员们硬是挖出了一口5400余亩的大塘,取名“蔡城塘”。历经50多年的风霜雪雨,蔡城塘现在依然是孔店乡当家的水利枢纽工程,负责着全乡7万多亩农田的灌溉任务。

挖出的泥土,堆在大塘的四周,形成了平坦宽敞的塘埂。塘东埂从南往北依次设立了十二个闸门,负责向塘下的5个村供水。全乡以蔡城塘为界自然分成两大区域——西边的为“塘上”,东边的叫“塘下”。塘的东埂中间往东又修建了一条地上沟渠,一直通到高塘湖边,并在那里建了一个机战,装了四台抽水机,每年四月份的时候开始抽水到蔡城塘。但由于孔店地处江淮分水岭,属典型的丘陵地区,地势呈西高东低状且落差较大,这就给水利建设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此孔店乡采用的是三级提水方式。

那个设在高塘湖边的抽水站,我们叫着“一级站”。负责从高塘湖抽水到蔡城塘。塘上片的用水,要从蔡城塘里再次提水到高处。于是就有了“二级站” 、“三级站”。

虽然有机站抽水,但在我记事的七、八十年代,农田用水十分紧张。蔡城塘的闸门是定期定时打开的,一些未能及时放上水,或者离沟渠比较远的田块就只能汲取沟渠塘底的余水。没有机械设备,就只能肩挑手提。男劳力挑水浇田、母子抬水浇园是我小时候常能见到的情景。为了节约用水,点豆、载菜的时候,就一瓢一瓢的点浇。

而那些离沟渠近的田块则比较幸运,人们可以架起水车车水。水车有两人手拉式的,有一人、两人脚踩式的。小时候的我,看着翻飞的轮叶把白花花的水从水槽里引出,觉得十分的有趣,哪里知道那抽水之人早已累得气喘嘘嘘。

八九十年代:水泵

缺水,使得田地的产量很低,那时还没有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靠土地生活的农民们虽然十分仔细地打点着土地,但秋天的收获还是很微薄。能够用上水,将旱田改成水田,增加土地的收成,让日子变得富裕一些,成为农民们心头挥之不去的梦想。觉悟过来的农民们一次次地向政府反映情况,但由于当时的政府也很穷,水利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民们就只能自己力所能及地解决问题。

以前水车车水,太费人力,效率也低。因此稍微有点余款的人家,就在水利上大力投资。这时,市场上出现了柴油机带动的抽水机,抽水效率大大高于人力水车。如果再有足够长的皮管,可以将水抽到很远的地方。有了水,就可以保证庄稼丰收。于是,许多人家就是借钱,也不甘落后地添置拖拉机、水泵等抽水设备。水稻拔节抽穗的时候,随时可以看到拖拉机拉着水泵开往田间。但是,水泵多了,公家的机战供水还是那么多,这就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为了抢得头水,各家争先恐后,没有抢得有力位置的,常常就有牢骚,不服那抢得头水的,言语就会产生冲突,严重的时候还会打架。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