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芙蓉区 周盼
几乎所有关于乡愁的电影都会有几个特定的坐标,村口迎风伫立的老树,树下瘦骨嶙峋的老狗,街头眯缝着眼一坐就是半天的老妪。是的,跟故乡有关的总还有这一个“老”字,仿佛你生下来她就已经很老很老,而多年后,每当站在时光的轴线上循声而回之时,也只依稀记得那些老街坊、老房子和岁月斑驳的老照片。我生长在湖南宁乡一个时光缓慢的小集镇,小镇很老,据说唐代就已经远近闻名,记忆里常听老辈人讲起这里曾经气势恢宏的观胜台、灵官庙,明清建筑,大理石材质,容得下上百人,几经风雨,却在文革期间遭受灭顶之灾。没守住祖宗家业的故乡人只能把梦想投射在别处,他们足迹遍天下,以湖湘人敢闯敢拼的劲头造就了一个特殊群体“章子客”。我的故事牵扯三代人,却只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在路上。
守土有责
我的祖父与共和国同龄,生于1949,是洞庭湖以南红土地上最传统本色的农民。如果说种田也算是一份职业,那永不下岗的勋章非它莫属,花甲、古稀,乃至耄耋之年劳作在田间地头的皆不在少数,除非有一天真的做不来了,才会洗脚上岸,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那片土地。祖父本姓吴,幼时被送养,改从周姓。作为家中独子,十八岁便奉命成婚,挑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赢工分、挣口粮,解决温饱问题成为了他青春时代最强烈的记忆,走过激情燃烧的五六十年代,农村劳动力逐渐摆脱土地束缚,走向外面的世界,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开始了他人生除种田以外的第一份职业——人力车夫,工作内容是为耐火材料厂运输货物,而工具便是人力板车。他们这一批人的足迹遍及三湘大地,从怀化到湘潭、从岳阳到耒阳,用双手和双脚打拼着每一个未知的明天。
待到八十年代,板车送货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那时候小规模个体化生产组织盛行,祖父便与人合作开起了砂石场,河道挖沙、机器运作,农村里建房、修路对砂石需求量很大,业务多的时候经常要忙到深夜。砂石场尽管小,却总归是自己当老板,也算有了一份事业,不惑之年有了自己一份事业的祖父分外勤恳,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扑在那上面,也使得砂石场的确经历过一段辉煌时期,只是随着政府对作坊式小生产厂家的逐步取缔和砂石资源的日益减少,砂石场最终在九十年代经营不下去。
后来,他还做过铁路巡查员,洛湛铁路修到宁乡,祖父被聘为巡查员,负责日常的一些巡查和守夜工作,一份简单的工作他同样做得勤勤恳恳,佩戴红袖章、头戴安全帽,白天晚上巡查一走就是几公里,他始终乐在其中,中国农民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那份淳朴善良,总是那么简单的容易满足,总是把劳动当作人生的乐趣。那两年给政府做事,每个月能够领到固定工资,不用耗费太多劳动力,这大概是他这辈子觉得最体面、最引以为自豪的一份工作。
年过花甲的祖父现如今承包了一口池塘,养了几千斤鱼;种了三亩地,每年只收获一季;逢年过节自酿些米酒,一半自己喝、一半出售给邻里乡亲,日子也算丰衣足食。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守在这小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梦想寄托于土地,而后在劳累奔波中寻找归属。祖父一辈子木讷寡言,从他的嘴里说不出梦想二字,只说:“待到来年开春时候,再放养几百尾鱼苗,开一块荒地,种上些鱼饲料,精力允许再把一季稻换成两季,多出些粮食,酿多些酒,余点钱给孙子买房”。那一刻,我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