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总书记的清新文风

申孟哲 陈振凯

2014年01月17日08: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总书记的清新文风

2013年3月29日,习近平在刚果共和国议会发表演讲。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习近平总书记这么说的,也这么做的。

1月14日,中纪委全会上,总书记用百姓常说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儒家经典《论语》中“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等,告诫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

17天前,总书记发表2014年新年贺词,篇幅短小,700余字;语言口语化,没有大段工作内容介绍;段落划分简明,每一段都言之有物,不空洞,不干巴。

一年多前,2012年11月15日,总书记履新后与媒体见面,语言朴实通俗却极具感染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

30年前,1984年12月7日,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中青年干部要“尊老”》,已经流露出质朴文风。

30年来,尤其履新总书记一年多来,习近平用自己的行动,带头贯彻他和中央领导集体的要求——下大力气改文风。

6个字:

求短、求实、求新

上任一年多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习近平总能用朴实而简单的话语一语中的。求短、求实、求新,是习近平说话、作文的风格;百姓话、古人话、中外经典,则是习近平讲话中时常出现的内容,从而使百姓共鸣。

要凝聚全中国的力量、为全民族的理想奋斗,就要用百姓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话讲。

2012年11月,履新之初的习近平,在记者见面会上谈起自己肩上的责任时,念兹在兹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语言平实,并用两句毛泽东诗词和一句李白的诗,来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而“中国梦”一词的叫响,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网友语)。

在海南调研时,一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将“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生动质朴地表达……

对大事举重若轻,是战略自信。实在、直截的语言,背后是思路的清晰与态度的务实。

“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习近平的话语,表达出对腐败现象的“零容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老虎’、‘苍蝇’一起打”,则体现出重典治乱的思路。

谈改革开放这“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习近平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全党全社会奠定崇尚实干的基调;对党内干部,他则劝勉:“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

为改进党的作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议上,习近平用“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和“清茶报纸二郎腿,闲聊旁观混光阴”,白描党内一些干部不端的工作态度;到河北指导省委民主生活会时,他又直截了当告诫当地班子,“(我)可不是来听你们讲莺歌燕舞的”,让河北省委领导干部记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而在外交舞台上,习近平的“话风”也让世界耳目一新。

在刚果共和国议会演讲,他提到,“我想起一位非洲诗人的诗句:‘向前走,非洲,让我们听到你歌声中胜利的节奏!’”;在墨西哥,他说自己是个“足球迷”,并用中国和墨西哥的跳水队合作为引子,道出中墨未来合作的前景;在博鳌论坛,他用“阳光和空气”比喻和平,表达和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的重要性;在俄罗斯,他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比喻历史和现实的曲折前进,又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鞋子论”,阐述国情与道路的关系;在坦桑尼亚,他谈起在当地热播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表达对中非交流与友谊的期待……

在外媒看来,习近平的讲话“套话少、比喻多,道理少、个人理解多,‘大论’少、小故事多”,是“在对外交流中追求个性化的努力”,体现了他本人的“务实与个性”。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文章和演说也是一样。”习近平的“文风”,与72年前毛泽东《反对党八股》的讲话精神一脉相承。

习近平提倡短文、短话,但“并不是说凡是长文就一定不好”。他认为,有些重要的内容,有些深刻的道理,该强调的还是要强调。总的原则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倡导短风,狠刹长风。正如,“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新风气:

总书记的示范作用

习近平对改文风的实践与要求,是“一以贯之”的。

1984年,习近平在《人民日报》发表第一篇署名文章,文风已初显;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上的专栏系列文章“之江新语”,每篇针对一个问题,说清一个问题,不过四五百字;2008年,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就已经对党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改进文风的要求。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就让外界看到了党中央改文风的决心与力度。

2013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用“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谈政府职能错位问题;对如何推进改革,他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对削减政府开支造福民生的问题,他说“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

相似的场面,也出现在多位领导人的座谈会上。“不要念稿”、谈实际问题、抖“干货”,成为他们对与会代表的要求。如在中纪委的座谈会上,“尊敬的王书记”之类的讲话被王岐山“无情”打断。“参加王某人的会,不准念发言稿,要学会深刻思考。”王岐山说。

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示范作用下,文风正在发生改变。

2012年12月,习近平会见美国副总统卡特。新华社新闻报道,仅有“罕见”的96字。此后,中央领导的考察与会议的新闻报道,字数、时长都大为压缩,新闻媒体还运用微博等手段对中央领导考察活动进行“直播”。

从2012年年底的地方“两会”开始,会议报告的“瘦身”即已成为趋势。同样的风气,也延伸至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会刊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两万字的篇幅,对60个方面的重要改革问题进行了表述。在这样一份重要文件中,看似字数多,却几乎全是“干货”。以“探索实行官邸制”为例,在“官邸制”这个重要的问题上,文件没有任何多余的表述。而“记得住乡愁”、“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等鲜活表述,出现在其他会议的文件中。

而从2013年6月开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文山会海”的文风、会风的整治力度也可谓空前。

甘肃“省委省政府发文数量同比减少30%左右,全省级会议同比减少20%左右,各单位压缩会议880多场次”;河北“省直单位压减各类简报42%”;重庆“市一级会议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28.5%,发文减少19%”;广东规定“在全省性会议上省长讲话不超过1小时,副省长讲话不超过半个小时”……各地的动作,正体现出新风的来临。

在“压缩”之外,“创新”的影子也到处可寻。

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之后,几十位中国驻外大使密集发声,表达抗议。驻英大使刘晓明用“伏地魔”来比喻日本军国主义,告诫世界人民警惕靖国神社这一“魂器”对军国主义的招魂作用;驻德大使把安倍的举动比作给希特勒献花圈;驻澳大利亚大使则以澳英合拍电影《铁路工》为例,回顾盟军战俘和劳工被日军摧残和折磨的历史……大使的表达使用的是所在国民众熟悉的方式与内容,引来国际共鸣。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海外交流团的行程中,几乎每到一地,交流团都会用两部视频短片作“开场白”——《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和《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轻松、幽默、“接地气”的表达,让受众耳目一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文风也远非一日之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的率先实践,已经起到了示范作用。接下来,需要各级官员、媒体、理论界乃至全国共同努力。

文风改不改,领导是关键,2010年第10期《求是》杂志,习近平在《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一文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改进文风作为一项工作要求,带头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通过自己以身作则带出好文风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