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丽中国,天人和谐文明昌
专家解读
为建设美丽中国指明方向
李兆华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记者:公报中有5处文字提到生态文明的内容,您觉得说明了什么?
李兆华:公告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秉承十八大报告“五位一体”总体思路,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和重点任务,为建设美丽中国、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指明了方向。
记者:怎么理解公告中提出的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李兆华:我认为这一提法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美丽中国的建设为主题。倡导生态文明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重大部署,把“美丽中国”作为中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有利于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希望、得到实惠,更加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文关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美丽中国”就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环境质量,化解人民日趋增强的环境需求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日趋降低的矛盾,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让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能够继续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复兴伟大辉煌的华夏文明。
制度保障 持续发展
记者:怎么理解公报中所说的制度对于保护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李兆华:公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制度建设。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世界上并没有现存的经验。人们常说中国发展速度和效率是基于三大红利: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和资源环境要素红利,但是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适宜劳动力人口比率的持续下降和人工成本的快速上升,西方经济危机引致的全球化放缓,更重要的是巨大的消费市场造成资源要素、环境原材料价格大规模持续攀升,原先的红利都在快速消失,而消失的过程必然是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过程。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就是为了化解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但“三大红利”背景下形成的制度体系具有很强的惯性,不可能靠人为的短期政策努力而发生质变,必须靠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制度。只有从顶层设计开始,进行至上而下的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可能在我国生根开花,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可以借鉴的建设模式。
生态红线 改革抓手
记者:如何看待公告中所说的生态文明红线、有偿使用资源、生态补偿等问题?
李兆华:我认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偿使用资源、实施生态补偿、改革管理体制均是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公告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生态红线是“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道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的“红线”。2010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了25个重点生态服务功能区(属限制开发区);列出了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共1443处,总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2.5%。设置生态红线,就是要保证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也是为子孙后代保留生态资源、实现厚积薄发的基本储备。实施生态红线区控制,必须有系列的配套手段,有偿使用资源、实施生态补偿、改革管理体制就是拱卫生态保护的三个相互协同的支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和改革抓手。
美丽湖北 生态大省
记者:您认为未来湖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会有哪些改变?
李兆华:湖北是中部生态大省,省委、省政府已经决定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工作。在湖北生态省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精神,以美丽湖北为主题,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施有效的生态补偿、改革管理体制,将湖北建成“天蓝、地绿、水净、景美、民富”的国家生态省。
(记者 王理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