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科研经费,不能瞎花 投入年均增速超20%,突破性成果却不多 

人民网记者  喻思娈

2013年10月16日09: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0月11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连说两个“愤怒”,表示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的愤怒、痛心和错愕。

近年来,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年均增速20%以上,2012年更是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就高达5600.1亿元。然而,与持续高增长的经费投入和不断扩充的科研队伍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力仍显不足,尤其是基础研究中的突破性、原创性成果少。而近来出现的一些科研腐败案例,更引发公众对科研投入效率的担心。

钱多了,人有了,为何科研成果上不去?除去底子薄这个基本原因,科研经费在申请、管理、使用上存在哪些问题?科研人员有怎样的困惑?本版今起聚焦科研经费,一探背后根源。

——编  者  

科研立项不能靠关系

□有些非竞争性的课题,容易沦为长官意志的产物

□不少项目从立题到结题,请熟人专家投“人情票”

业内专家介绍,在2001年进行的科技体制改革中,确定了国家科研计划全面实施课题制管理,形成了如今以课题组为中心的科研立项模式。这种以单位为中心的“大锅饭”式科研管理模式,在提升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同时,也逐渐显现顶层设计者没想到的问题。

课题需要申报,科研人员处理的事务增多。专家表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设有统一的科研经费申请机构,而我国资助来源则更多元,除了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机构,几乎每个行业的管理部门都可以是课题资助方。不同渠道经费的申请和管理难以协调,客观上加大科研经费的管理难度。

科技经费还有竞争性与非竞争性之分。当前,大部分科研经费是竞争性经费,需要通过申请过程中的竞争来获得资助;而面向国家需求的,一般属于非竞争性的科研工作,有时通过指令来申报。随着总量增加,两者经费均在增长。南方某大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辉(化名)坦言,竞争性经费大多数是科学家从自身研究出发,且得到同行认可的题目,而有些非竞争性的课题,则常常容易沦为长官意志的产物。

针对科研人员花费太多精力用于申报、验收、结题,影响科研效率,曾有学者提出,应该加大非竞争性经费比重,让科学家潜心做科研。王辉则认为,竞争性经费分配可以带动高质量成果的产出,真正用在科研上的钱比较多。据报道,中国科协一项对科研资金用途调查显示,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当前学术界有分量成果,大部分是竞争性的产物;非竞争性科研项目,有些立项时质量看上去还比较高,但由于缺乏竞争和同行评审,竞争力逐渐下降,质量并不乐观。”王辉担心,争取非竞争性项目,经费管理部门有较大的话语权,可能成为权力、关系的竞争,这为“跑关系”、“拉项目”提供了空间。“大的项目动辄上亿,如果使用不当,浪费很大。”

有科研人员介绍,课题组通过竞争来的项目,需要走过书面申请、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等环节,有同行专家把关,每个环节都要差额,研究质量也相对好评估。

不过,北京某国立研究所研究员刘斌(化名)认为,不少项目从立题到结题,都请一些非本专业的大专家,大专家一说“好”,其余专家都赞同。请熟人、投“人情票”成为“潜规则”,何况有些还是师生、同事关系,大家不会轻易打破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出成果、要成绩的压力下,课题组和所在单位也是“一荣俱荣”,科研人员有时不得不去拉项目、跑关系,而主管部门一般也默认这种行为,甚至暗中鼓励,这样可从国家财政那里切到更大的蛋糕。

下一页
(责编:王金雪、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