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风关系党的事业成败
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是在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形成的,是由全体党员在思想意识、政治理念、组织纪律、工作态度和日常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行为和行事风格凝炼而成,是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内在精神、整体素质、政治倾向和纪律规范的体现与反映。
对一个先进政党来说,有没有一个好的作风至关重要。作风好坏关系党的事业成败。作风好,则事业成;作风坏,则事业废。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重视同广大民众的联系,深入到工人、农民、青年学生等社会基层中去;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树立争取群众的观念,倾听群众呼声,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抗日战争、“三三制”政权建设、延安整风、大生产运动等实践,不仅更积极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密切地联系人民群众,正式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而且发挥了优良作风的威力,丰富了优良作风的内容,正式概括出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当年,凡是到过延安的中外人士,对党的优良作风无不交口称赞。党中央、毛泽东对当时暴露和发现的损害党的形象的行为和人,既正面教育又严肃处理,取信于边区民众。也正因为如此,延安成了全国人民心中的圣地,共产党成了全国人民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两个务必”的要求,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应怎样经受革命胜利和执政考验的历史性课题。三年后处决刘青山、张子善的枪声,再次向国人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务必”,坚决惩治党内腐败的坚强决心。此后,党的优良作风和坚持“两个务必”的要求,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保证了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通过党代会、全会,反复郑重强调作风建设与党的事业成败的密切关系,提出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重大举措,并领导开展了从整党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一系列党员教育活动,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抓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学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党的作风建设的新鲜经验,进一步深化作风建设的内涵,赋予党的作风以时代特征,突出强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反映群众意愿要求、代表群众根本利益、为民务实清廉等执政理念,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历史证明,党的优良作风是党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一系列成就的重要保障。这既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又说明党的作风建设历来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作风直接关系党的事业成败,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或掉以轻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