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裕国 王明峰 田 丰 朱卫禄
2013年05月13日08: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展振兴,美好家园,感恩奋进展开梦想翅膀
“因为有你,驱散阴霾;因为有你,生命之花再度重开……”2011年央视春晚上的这首《因为有你》,表达着四川人民的感恩情怀。
回首艰辛来路,放眼巴蜀大地,“感恩”二字,同汶川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进程如影相随,已深深融入灾区乃至全川人民的血液中,成为四川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
如今行走灾区各地,不时会发现“许昌新村”、“辽宁大道”、“重庆路”这样的新地名。每个地名背后,都有许多感人故事;每个地名本身,都在诉说灾区人民对援建省市的感恩之情。
知恩、铭恩、报恩,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文字的流露,更是一种发自内心、诉诸行动的责任。
芦山强烈地震,汶川震感强烈。灾难降临,汶川人感同身受。“我们有救灾经验,让我们去吧!”汶川震中映秀,人们踊跃报名参加救援。
20日上午11时,由民兵抢险队、山地救援队、医疗救护队、心理抚慰队等组成的汶川县救援队集结完毕,130余人赶赴芦山。
绵阳市火速派出600多名医疗救援人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和33台重型机械,先行奔赴雅安灾区。随后,5辆满载救灾物资的汽车疾驰灾区,物资中包括500顶帐篷、2000件饮用水及2000件方便食品等。
不只是汶川,不只在省内,四川人感恩的脚步,早已遍布全国。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四川甘孜州的49名医护人员成为首批抵达震中的省外医疗救援力量。甘肃舟曲泥石流,武警四川总队派遣的救援队,是第一支抵达舟曲的部队。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四川消防总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市等纷纷派出救援人员,还有不少四川志愿者赶赴震区。
感同身受,知恩图报。
2010年7月,玉树州民族中学的1600多名学生在都江堰八一聚源中学复课。为了让来自玉树灾区的同学们有最好的学习环境,八一聚源中学师生一个月内两次搬迁。
2011年初山东大旱,四川迅速调配77台(套)大型钻探设备、845名工程技术人员赶赴山东旱区。
2012年7月,北京遭受暴雨洪灾,四川什邡籍在京人士和什邡企业家等共同发起成立“北京感恩公益基金”,划拨120万元“暴雨灾害救助”。
怀感恩之心,立奋进之志。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青川县受灾群众自建住房上的这两条标语,喊出了灾区人民不等不靠、重建家园的信心,道出了灾区人民自力更生、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
北川县开坪乡龚兴兰和丈夫创业养猪,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接连遭受“5·12”特大地震、唐家山堰塞湖、“9·24”特大泥石流沉重打击,损失百余万元。
坚韧的农家妇女一次次擦干眼泪,“只要人还在,就决不放弃,就一定坚持,一切从头再来!”如今,龚兴兰已在北川成立震兴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500多万元建成占地44亩的养殖场,年出栏生猪1万头,产值1000多万元。由此喜获“中国青年创业奖”的龚兴兰,如今的梦想是“帮扶带动附近农民养猪致富,让更多的人吃上北川的绿色品牌猪肉。”
德阳市,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汶川震后第八天,灾后首批产品起运出厂;震后1个月,大部分关键设备恢复运转,总体产能恢复到震前50%以上;震后半年,圆满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工业总产值创新高。公司党委书记何显富在《建设美好新东汽——感恩回报的行动体现》一文中说,把企业经营好、发展好,是感恩祖国、回报社会的最好体现。
最大的感恩是加快发展振兴,最大的感恩是建设美好家园。
2011年8月,四川启动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着重推进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工作。
如今的地震灾区,城乡布局优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实现整体性跨越,经济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过震前水平。
放眼四川,发展振兴步履刚健。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全省生产总值四年翻一番,突破2万亿元;地方公共财政三年翻一番,突破2000亿元。
从悲壮走向豪迈,从恢复走向振兴,巴蜀大地,奋进书写新篇章……
上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