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感受悲伤,品味坚强--四川省芦山地震哀悼日纪实

2013年04月27日15:50   来源:新华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这一刻,凝聚起亿万中华儿女的强大力量

芦山中学操场上,美术教师高志蓉攥紧了拳头。三分钟里,她为遇难同胞默哀,更为她的学生感动。“平时看起来调皮、不成熟的他们,关键时刻都是好样的!”

地震发生时,正在补课的高二(1)班37个同学,2分钟内从3楼教室跑到室外。上午11点,多数学生跟家里取得联系后,其中25个主动留下来在安置点帮忙。民政部门来统计志愿者信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没有写自己的名字,而是写下了“高二(1)班”。

64岁的成都退休教师周老师,拿起相机拍摄市民默哀的情景。“四川老百姓又经历了一次痛苦。然而,和5年前相比,这次的救援更加及时有效,老百姓生活迅速恢复。地震后,全国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性中最本质、最善良的品质都激发出来了。”

一名身穿“广东狮子会”黄马甲的男子,在鸣笛时默默低头,拭去眼泪。他执意不肯说自己的名字。20日,他们就装上救援物资到达震中。“太多记不住名字的人,他们比我想象中坚强乐观得多。”回忆这几天来,和受灾群众一起煮饭,他们的自力更生让他感动。

“多难兴邦,学习报国”--27日上午,芦山县龙门乡帐篷学校校门口横幅上的8个大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地震发生当天,乐山军分区200名官兵进入震中龙门乡红星村展开救援。抢搭帐篷、安放桌椅、搭建旱厕、硬化路面……一座颇具规模的帐篷学校拔地而起。震后第4天,5个班近200名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打着花花绿绿的雨伞,走进了新教室。带领孩子们开展集体活动,建立灾区儿童之家,对家长进行心理知识辅导……官兵们像生命救援一样,对孩子们进行着心理援助。

大灾考验中国,危难凝聚力量。这一刻,万众一心,守望相助,芦山救援再次诠释了“中国力量”的真谛。

这一刻,灾区挺起,重新出发

四川省人民医院川港康复中心的病房楼道里,44岁的宝兴县穆坪镇顺江村民杨志芳静静站立。这座汶川地震后开建、芦山地震后投入使用的康复中心,设施先进,三人一间的病房干净明亮,每位病人都有专门的护士和志愿者照顾。

3天前,在地震中被飞石砸断左手的杨志芳接受了手术,现在手指已经能轻微地动了。“以后,我们该养猪还是养猪,该种地还是种地,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重新过上以前那种平平淡淡的生活。”

宝兴县青衣源大桥上,卖樱桃的大姐放下了手中的秤,她说,今年,逝去的人再也尝不到它们,但樱桃树年年挂果,它将岁岁年年这么红,这么甜。

悼念仪式刚过,芦山县退伍老兵董远智的“帐篷餐馆”就又生上了火,他将像往常一样,为救援人员提供免费的热菜热饭。

芦山县龙门乡隆兴中心校刚刚拔地而起的“帐篷学校”里,200多名孩子全体起立,低头默哀。3分钟后,朗朗的读书声响起……

宝兴中学高三学生李万颖又匆匆返回教室,在那里,还有一场模拟考试在等待她。对于李万颖来说,此时来不及悲伤,一直坚持的努力让她坚信明天的美好。

成都市民徘徊在广场上不愿离去。“雅安加油!芦山雄起!”的呼喊声久久回荡在国旗下的广场上。

人群渐渐散开,芦山中学的操场看台上方,“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红色横幅依然鲜亮。

短短的3分钟,人们感受悲伤,更品味坚强。他们低头为逝者哀悼,更昂首望向前方。

这一刻,灾区挺起,四川挺起,中国挺起。

这一刻,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重新出发。(新华网四川芦山4月27日电 执笔记者吴丹、海明威,参与记者萧永航、吴光于、李响、李宣良、王玉山、李来房、杨毅沉)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