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记者见证一床毛毯如何发到受灾群众手中

“屹立的废墟”天全并未被遗忘救灾物资有序公平公正发放
2013年04月27日14:56   来源:法制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物资登记必须准确无误

大批救灾物资陆续运送到达后,首先一个必经程序就是登记。

黄敏告诉记者,各级政府部门运来的物资按规定要经过“救灾物资接收点”登记、分配,社会救灾物资一般也要求登记并统一调配。

记者了解到,救灾物资接收与发放的流程:第一,就是审核登记,审核无误的,给运输司机或相关单位打一个收条;第二,根据各乡镇受灾程度以及上报的物资需求,县级指挥部统一调配物资;第三,物资出库,并由纪委委派一名工作人员乘车赶赴物资发放点,全程监督物资发放;第四,乡镇负责人接收物资并出具接收单据,接收单据最终要返回救灾物资接收点备案,而乡镇将物资分配至村组,再由村组负责将物资逐一分配到受灾群众手中。

黄敏介绍说,救灾物资运到天全县后,急需物资不需要卸车,直接拉向灾区。而不需当天送往灾区或需统一调配的(如帐篷、手电、发电机等),就卸货到“物资临时储备点”,然后再统一调运。

在天全县“4·20”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帐篷的一侧,物资接收组的七八张办公桌一字排开,三十余名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着。

工作人员高国贵告诉记者,物资接收组分3个小组,一组负责物资的登记,一组负责物资的审核,另外一组受纪委委派,乘车赶赴物资发放点,全程监督物资发放。

为了高效便捷地把救灾物资分发到受灾群众手中,高国贵坦言:“地震发生后,我们一直是24小时全天候工作。”

作为分管民政部门的副县长,震后这几天,黄敏也只睡了十几个小时。由于说话太多,嗓子已经沙哑,“只能靠喉宝硬撑着”。

记者从天全县“4·20”抗震救灾物资接收发放统计表上看到,基本上所有的急缺物资都在第一时间分发到各个乡镇。如帐篷入16403顶,出16403顶,药品入3462件,出3462件,方便面入30344件,出30344件。

“我们是一个口子进物资,一个口子出物资,最终要保证进出一致。”黄敏表示,分配物资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公正快捷,方便群众”。

“四个优先”公正高效发放物资

上午10点20分,在物资接收组的办公桌前,记者遇到了刚刚到达天全县“4·20”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准备捐赠救灾物资的中国扶贫基金会母婴平安项目部副主任桓靖。

“毛毯、彩条布都是灾区群众的急需品。”桓靖告诉记者,看到昨晚天全县召开新闻发布会,称降雨导致受灾群众安置难度加大,急需毛毯、彩条布等物资,我们连夜采购筹集物资,今天早上8点就从成都出发,一路畅通,两个多小时就到了天全。

记者在捐赠物资移交清单上看到,中国扶贫基金会向天全县灾区捐赠毛毯5510条,彩条布1538件。在经过审核后,工作人员在清单上的物资移交状态一栏注明“完好无损,数量齐全”的字样。

在天全县民政局大门口,记者看到挂有“中国扶贫基金会救灾物资”横幅的两辆重型看车停靠路旁。

由于受灾乡镇大都路况不好,重型卡车难以驶入。在经过一个小时的转运后,记者跟随一辆小型卡车将2200条毛毯运送到受灾最严重的天全县老场乡。

山路绵延,载有2200条毛毯的爱心卡车在崎岖的道路上颠簸前行。大约12点10分,记者跟随卡车来到了老场乡政府。

在裂痕斑斑的乡政府办公楼前,记者见到了干练的女乡长李兴蓉。她正带领工作人员和自发的村民搬运运输来的几十件饼干。

“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我们分发救灾物资,有四个优先原则。”李兴蓉解释说,就是妇女儿童优先、老人残疾人优先、受灾严重优先、困难群众优先。

“近期天全昼夜温差大,应该尽快把毛毯分发下去。”李兴蓉说。

在经过半个小时清点核实和完成交接手续后,12点40分,在老场乡老场村救灾物资分发点,老幼病残以及受灾严重的群众排成一列长龙,有秩序地分发爱心毛毯。

记者在现场看到,领到毛毯的村民自觉地排队,再签名登记,不会写字的按红手印。

记者“截”住一位六十来岁的婆婆,她一手拿着毛毯,一手拉着七八岁的小孙子,面露笑容。

记者问:领到毛毯有什么感受?

她朴实地笑了一下:“我也不太会说话,我觉得那个红色的标语上说得好。”

顺着她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地震无情人有情,万众一心渡难关”几个大字在午后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1点30分,31户受灾的困难群众领到毛毯高兴地回家。李兴蓉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各村的受灾情况,公正有序、高效快捷地把剩余的毛毯分发到村民手中。”(文/图 记者徐伟)

记者手记

从救灾物资毛毯装货上车,到分发到灾区群众手中,前后没超过五个半小时。记者全程跟踪,直击了救灾物资登记、入库、分配、转运、分发的流程,亲身感受到了物资分发的公开透明、公正高效。

尽管前一段时间,网上出现了部分灾区“缺水、缺粮、缺帐篷”的声音,但在记者采访中,地方的政府官员并不“讳疾忌医”,而是理性、客观、正视问题,并在工作中统筹调配,科学管理,真正把灾区人民的“急需”放在心头,把灾区人民的“冷暖”落实在行动,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及时便捷地把救灾物资分发到受灾群众手中。

古语云:多难兴邦。在历次的灾难中,我们应急救援的反应速度更快了,我们救灾物资的分发更高效了,我们的管理者更有担当和责任感。在灾难中进步,在灾难中成长,在灾难中成熟,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