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芦山见证:“大协同深融合”的立体展示

2013年04月27日08:57   来源:解放军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高效救援,协同于每个节点

灾后,大量军地救援车辆呼啸而至,山高谷深、道路狭窄的芦山地震灾区,一时难以承受这么大的交通流量,影响了救灾行动。

道路,成了灾区的生命线。雅安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越良对本报记者说:“部队官兵与地方专业技术力量、交通运输部门干部职工一道,运用大型工程机械,抢通保通道路,确保了灾区生命通道畅通。”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从成都通往各个重灾区的道路岔口,都竖立着指路牌。与汶川不同,此次灾区要道不仅有醒目的指路牌,还有24小时现场执勤的士兵和地方交警。

为保证芦山灾区交通有序高效,军地交管部门建立联合指挥机制,每天召开两次办公联席会议,收集交通信息,研判交通情况;身着迷彩服头戴银色头盔的部队执勤人员,与地方交警混合编组,对灾区交通进行统筹管理。

在芦山灾区,有多个交通控制点,军地执勤人员科学指挥,把有限的交通资源,最大限度提供给生命救援和物资补给。

4月22日早晨,一位将军乘车来到芦山通往龙门乡的出城路口,正赶上芦龙公路往芦山方向为抢救伤员的救护车单向放行。将军的指挥车上本来有特别通行证,但他为了让出生命通道,立即弃车步行。

管制,包含着执法人员的管理和各界人士的自制。为了同一个目标,军地救援人员和群众表现出高度的自觉和理性的自制。灾后,太平镇一度物资紧缺,救灾部队80台运输车赶往太平抢送物资。得知这一消息,沿途社会车辆主动让道护路,庞大运输车队一路畅行。

成都军区军交运输部副部长敖斌介绍:“为了提高救援效率,开赴灾区的军队车辆尽可能另辟停车场,避免停在道路上。”

其实,不仅是地面交通,空中救援通道在军队和地方的通力协同下,也成了救灾快捷通道,成了灾区人民的希望航线。

震后,千里之外的第14集团军某工兵团地震灾害救援队闻令而动,乘空军运输机赶赴灾区。昆明长水机场闻讯,立即开辟绿色通道,对所有救援人员和装备实施免检,提供专用停机坪。当天15时35分,57名救援人员和两个作业面的专业救援装备就抵达灾区。

成都军区空军航管中心,震后立即与民航西南地区航管局联系,对成都飞行管制分区内所有飞行实施管控,暂停附近地区多个机场的训练飞行以及成都地区正在实施的通用航空飞行,释放了21个飞行训练空域,确保了人员、设备和物资等救援要素的及时到达。地方民航部门服从服务于抗震救灾大局,让部队的同志深受感动。

军地联合指挥、无缝对接,确保了灾区生命线畅达,发挥了交通在救援保障中的最大效能。

整个救灾过程,不仅在交通管理上军地协同密切,在医疗、防疫、心理服务等诸多领域,军地各级都能良好合作。

总后卫生部副部长李清杰一抵达灾区,就和国家卫计委应急办领导一起商量灾区医疗救援事宜。21日凌晨5时,军地各级卫生部门负责人和50多个已经抵达芦山灾区的医疗队队长聚在一起,通报情况,区分任务,商定协调机制。

宝兴县医院地幅狭小,军队4支医疗队来到这里,无法展开。于是,他们就和地方医院融为一体,共同排班,共同救治,共同在2000多人的安置点开设医疗所,共同为“地震宝宝”接生,共同走村入户为伤员诊治。在雅安,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分头到地方医院指导重伤员的救治。此外,军地卫生部门还共同培养心理骨干,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咨询。

医疗领域的军地合作,贯穿整个地震救援过程。20日14时58分,成都军区总医院医疗队25名博士硕士队员乘两架直升机抵达芦山重灾区太平镇。太平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张怀春,早已等候在停机坪。

下了飞机,成都军区总医院政委、医疗队队长姚榕和张怀春没有寒暄,带着队员直奔太平镇医疗救治点。队员们放下背囊,就和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一道,对伤员展开检诊、分诊,1小时内就完成了对救治点的35名伤员的诊断治疗,并决定通过直升机紧急后送3名重伤员。此后,他们头碰头、脚挨脚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来了病人就一起做手术。军地携手,筑起废墟上的“生命绿洲”。

4月23日,武警警官学院32名官兵在副院长吴仕绪领导下,积极协同地方水务、卫生防疫等有关部门,跋涉数公里寻找水源,铺设管道。在官兵和地方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让宝兴县灵关镇的数千名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攥指方能成拳。姚榕说,融合救治,避免了各自为战、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为今后的非战争军事卫勤保障积累了经验。

深度融合,释放出巨大能量

芦山地震救援,是千头万绪、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军地各级领导和救援分队在深度融合中,优势互补,聚合成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强烈地震和密集的余震,致使灾区通信瘫痪,地方领导为此非常着急。空军发挥自身优势,第一时间出动直升机和侦察机,飞往灾区进行侦察航拍,为地方有关部门提供灾情信息;官兵们连夜处理航拍影像基础数据,识别发现相关建筑、桥梁受损情况以及灾区周边山体滑坡等灾害,为科学准确抢险救灾提供了可靠保障。

成都军区某通信团国家级应急机动通信保障队视频采集传输分队,一抵达灾区就冒着余震频发、滚石飞落的危险,兵分多路,深入震中龙门乡、太平镇等地,采集传输灾情画面,为军地联合指挥部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

军地各救援力量取长补短,深度融合,危急时刻释放出强大的战斗力。

宝兴县的灾情,牵动着人们的心。为尽快畅通通信线路,四川移动通信公司组织突击抢险队,挺进宝兴。然而,通往宝兴的道路中断,如何去成了大难题。就在队员们一筹莫展时,传来了部队直升机的隆隆轰鸣声。4月21日上午,网络维护人员李淼和他的队友,携带一套卫星电话,乘成都军区某陆航旅直升机飞抵宝兴。

23日,芦山震区雨越下越大。一时间,防范次生灾害成了当务之急。野战气象观测经验丰富的成都军区某气象水文机动保障队,冒雨挺进灾区,现地釆集云量云高、降雨等级、风速风向等气象信息。他们还与地方气象部门进行气象会商,实时分析预判雨情趋势,评估可能对救灾行动产生的影响。在军地气象救援队的共同努力下,一份份动态更新的天气预报和防灾建议,不断飞往抗震救灾指挥部,为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军队和地方,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四川省省长、芦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魏宏,曾参加过汶川地震救灾,担任过四川省灾后重建办公室主任。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深有感触地说:“这次芦山抗震救灾中,军地双方以大局为重,紧紧围绕应急指挥部的中心工作运转,主动作为,无缝衔接,大大提升了救灾的效率和速度,军地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

成都军区参谋长周小周说,这次救灾,指挥、保障和情报侦察都实现了军地一体的体系构建,为任务和需求对接提供了平台,大大提高了救灾效率。

大协同,大有潜能;深融合,深得其妙。现代战争,需要诸军兵种联合指挥、协同作战,才能克敌制胜。非战争军事行动,同样需要军地军民之间的大协同、深融合。

这,就是芦山地震救援给予中国军民的又一宝贵财富和深刻启示。(记者 连俊义 田 源 杨 彪 林贵鹏 李建文)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