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27日08: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警报就是科学利用时间差
地震预报不可为,但总有一些人偏要为之。据方舟子研究,从事地震预报的既有发了无数预测地震论文、递交了无数地震预报材料,把各种可能性都预测了个遍的所谓“专家”,也有根据“古人穴位论和经络学说”甚至虎皮鹦鹉跳动次数预测地震的无厘头“江湖术士”。在方舟子看来,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国地震局居然专设“老专家预报专项基金”来资助那些搞伪科学研究的退休人员。
地震面前,科学理性当然还是大有作为的。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人们发现,地震波包括纵波和横波,前者传播速度更快,但破坏力较小,而后者则相反。这样人们通过地震监测台网,监测到传播速度更快的地震波纵波,向监测中心发出信号,监测中心即可通过客户端用无线电波向公众和重点设施发出警报。也就是说,地震警报是无线电波和地震横波的一场“赛跑”,通过时间差,在地震横波尚未到达时,给人们以警示。方舟子形象地比喻说,就好像有人看到闪电后,能准确“预报”几秒种后会打雷。其实两者同时发生,只是由于光比声快得多,远处的人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可以算时间差发出“打雷预报”。
在芦山地震中,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开发建设的地震警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警报功能。据统计,地震警报信息分别在地震波到达前,提前5秒、28秒、43秒和53秒发布到雅安、成都和汶川等地。覆盖人群包括四川汶川及北川县26万电视观众;微博上20多万粉丝;4000多名手机和计算机地震预警用户;北川中学等50多所学校8万余名师生,为人们应急避险赢得了宝贵时间。
建立全覆盖预警网络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地震警报系统正紧急运至并部署到地震灾区,用于应急抢险时提高救援队伍的余震反应速度,加强灾区学校、安置点的余震报警。但是,对饱受震灾之苦的中国来说,建立一个全覆盖的地震警报系统是当务之急。据悉,中国地震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目前已进入发改委立项程序,计划投入20亿元,用5年时间建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
知易行难,方舟子认为做到全国全覆盖至少具备3个条件:一是有密集地震台网,及时监测全国;二是对收集来的数据要能做高速、有效的分析及估算。快速确定震中,根据初步监测到的纵波估计出地震的强度,向可能被地震危及的地区发出警报;三是收到警报后,电视台、电台自动播放通知,电厂自动停电等。
即使全国性预警系统建立起来,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其预报精度和时效性,从系统运行情况来看,时常出现地震烈度和等级误差较大,并且警报不能及时到达的问题,失去了应有意义。(文 心)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