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卷·第5题】参考例文1:
命脉
每当大批农民背井离乡,有的还携儿带女举家外出涌入大城市寻找工作,出现“民工潮”的时候,人们自然要问:农民为什么不热爱土地?
任何事物的出现,必有其经济上的动因,大批农民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也不例外。这要从农村、从我国农民与土地的特殊关系中寻求答案,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导致农民大量涌入城市的直接经济动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国地少人多,全国人口中有9亿人口生活在农村。这是一个老话题,但有新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量土地用于工业和其他产业开发,以日益减少的耕地要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使农村原有的和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有用武之地,土地已不胜负担。广大农民流入城市,转入其他产业部门,势所必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本来有一个农村人口逐步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民逐步转化为工业或其他产业工人的过程,农民流入城市正是这一客观规律的反映。但是,要使我国像发达国家那样,仅仅依靠百分之几、百分之十几的农业人口养活全国人民,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稳定一定数量农村人口和较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仍然是加速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否则,农业基础一旦受到削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势将受阻。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农产品价格偏低和农民收入水平偏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依靠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来增加国家积累的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多方面采取措施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但工农业产品比价还没有能够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
在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加不快,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差距拉大,而农用土地又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农民离开土地流入城镇或转入其他产业部门寻求较高的收入,就是很自然的了。这样,农业的基础地位必然受到削弱。
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这些矛盾,是长期以来农民与土地矛盾关系的反映,说明农村的改革还没有完成,还须继续深化,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还要调整,并在实践中探索其适宜的途径。
评析:此文主要谈论农民工涌入城市的原因,而对主题“命脉”缺乏理解,没有弄明白题意,导致离题较远。此例卷是一份三类档次试卷。
【例卷·第5题】参考例文2:
命脉
自古以来,土地就是人民的衣食父母,是人民的命脉,神州大地养育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不断冲击,农民对土地固有的使用权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农民由于土地征用而引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
农民因土地征用而引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土地征用过多、过滥,农民失地问题严重。(2)补偿标准偏低,农民失地后生活困难,难以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3)补偿金发放监管不力,克扣、挪用现象严重。(4)征地问题引发干群矛盾,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上访问题时有发生,社会各界反映强烈。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呢?首先是思想意识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缺乏尊重公民财产权的意识,缺乏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管理的正确理念。其次是制度方面的原因:土地征用的范围过宽,土地征用程序不健全,征地补偿制度滞后,安置不到位等,这些都导致农民利益受到损失。再次,土地产权不明晰,行政法制监督制度不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不完善等也是导致干群紧张,引发矛盾的重要原因。
要解决土地征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认真领会并全面贯彻十六大报告,特别是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综合起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
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转变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发展经济的陈旧观念,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
征地过程中严格履行征地程序,按照公正、公开与效率的原则,完善征用及补偿的程序,必要时设立土地征用听证制度,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要按照市场规律核定土地价格,对补偿金的发放要及时到位,严禁克扣,截留。
3.探索多渠道,多途径安置失地农民
积极探索多种途径,安置被征地的农民,解决其长远生计问题。可以尝试货币安置、地价款入股安置、社会保险安置、土地开发整理安置等多种途径。
4.完善对土地征用的监督机制
完善监察、审计以及上级机关的监督机制。将保护耕地、维护农民权益纳入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指标,防止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搞形象工程乱占耕地,侵害农民权益。
总之,土地问题不仅仅是农民的命脉,也是整个国家的命脉。解决好土地问题,不仅能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持农村和社会的稳定,而且使国家征地工作走向市场化、法制化的轨道,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评析:此答卷在作答时扣住题目,从解决土地征用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表现、原因、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结构上也注意到了前后呼应和衔接,开篇和结尾点题,正文之间有适当过渡。结构清晰,逻辑合理,语言流畅,反映了该考生良好的文字功底。该篇文章得分较高。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833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0002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14]2108-308号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京)字039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