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特約評論員
2017年07月28日07:35 來源:學習時報
一個國家、一個政黨,領導核心至關重要。在強國強軍新征程上,在民族復興關鍵當口,確立和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這個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關乎旗幟道路方向,關乎黨運國脈軍魂。因此,必須把忠誠核心、擁戴核心、維護核心作為最大的政治,融入血脈、植入靈魂,化為堅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覺行動。而信仰上的堅定、政治上的堅守、行動上的緊跟,最根本、最深刻的是來自內心的崇敬與愛戴。心靈上的情感認同最深沉最真摯,也最持久最牢靠。
有一種信仰薪火相傳——習近平總書記是在濃郁革命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我黨領袖
信仰的力量一往無前、源源不斷﹔信仰的傳承筋骨相連、生生不息。習近平總書記出生在一個紅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隨共產黨、追求真理的老革命。父親習仲勛曾是黨和國家領導人之一,13歲參加革命,18歲就組織領導了甘肅境內的“兩當起義”,19歲與劉志丹等同志創建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21歲被推選為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后來在錯誤肅反中被王明路線執行者關押,黨中央毛主席到達陝北后才得以平反。“文革”后負重受命,擔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殺出一條血路”。在習仲勛身上,無論身居高位還是身處逆境,無論是在老區還是在特區,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堅定不移,革命風骨初心不變,毛主席曾給他親筆題詞:“黨的利益在第一位”。母親齊心也是13歲參加革命,17歲入黨,此后幾十年轉戰南北,一心向黨、矢志不渝。
父母的奮斗經歷,對習近平總書記的影響極其深遠。2001年10月,他在給父親88歲生日的拜壽信中寫道:“無論是白色恐怖的年代,還是極‘左’路線時期﹔無論是受人誣陷,還是身處逆境,爸爸對共產主義的信念仍堅定不移,相信我們的黨是偉大的、正確的、光榮的。您的言行為我們指明了正確的前進方向。”習近平總書記還經常談起五六歲時隨母親買《岳飛傳》《岳母刺字》等小人書的故事。他說:“‘精忠報國’四個字,我從那個時候一直記到現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這種濃郁革命氛圍的熏陶,使習近平總書記從小受到很嚴格的革命傳統教育,充滿著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充滿著“革命理想高於天”的豪邁情懷,不管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始終沒有對黨產生過懷疑和動搖,先后寫了8份入團申請書、10份入黨申請書。連很多外國人也都感嘆,“習近平先天具有愛國主義和忠於信仰的基因”。
這種“先天基因”和“紅色血脈”,已經成為習近平總書記與生俱來的信念本源和信仰根基。擔任黨的總書記后,面對一些黨員、干部信仰缺失、信念動搖等問題,他明確提出:共產黨員要把好“總開關”,不能得“軟骨病”,要鑄就堅守信仰的鋼筋鐵骨和銅牆鐵壁。他在很多重大場合反復告誡全黨:“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號召全黨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這既是對8900多萬黨員的時代考問和政治提醒,也是向國際國內的政治宣告和道路宣示。習近平總書記身上繼承和展現出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篤定信仰、遠見卓識、歷史擔當,正是當今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旗幟,是堅定我們信仰信念的領航燈塔,指引我們永遠跟著黨,將革命進行到底。
有一種磨礪百折不撓——習近平總書記是在苦難歷史和曲折經歷中成長起來的我黨領袖
習近平總書記的父親習仲勛從1962年受冤屈,被關押審查長達16年之久。這期間,母親齊心帶著尚未成年的小兒子習遠平在河南省黃泛區的一個農場勞動,兩個姐姐被下放到生產建設兵團,習近平總書記也因此受過批斗,挨過飢餓,流浪過甚至被關押過,最終到陝北插隊當農民。一家人天南地北、骨肉分離。
今年初,《學習時報》先后用26個專版,以採訪實錄的形式反映習近平總書記的知青歲月,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在當年上山下鄉的全國知青中,習近平總書記是“老三屆”中年齡最小的,他插隊去的陝北是全國知青中條件最艱苦的地方之一,他也是在農村待的時間最長的極少數知青之一。1969年上山下鄉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屬於老初一學生,隻有15歲多。像他這個年紀的知青,在當年400萬“老三屆”知青中,年齡最小!他當年插隊的延川縣梁家河村,山大溝深,土地貧瘠,自然條件非常惡劣,當地農民辛辛苦苦干一年連肚子都填不飽。試想,一個在北京長大的15歲少年,孤身來到窮鄉僻壤的黃土高坡,其中有多少困難、多少委屈需要他去面對、需要他去適應!
習近平總書記在1995年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說:那時候什麼活兒都干,開荒、種地、鍘草、放羊、拉煤、打壩、挑糞……幾乎沒有歇過。他扛200斤麥子,十裡山路是不換肩的。到1975年末,當初來延安的26200名北京知青隻剩590人。習近平總書記插隊的梁家河,到1974年10月就隻剩他一個知青了。知青院子變得冷冷清清,居住的窯洞也變成了冰房冷灶。但他卻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依然是該干活干活、該吃苦吃苦,不但入了黨,還當上了大隊黨支部書記,完全是一付“鉚足勁扎根干”的心態。這種堅忍不拔,這種志存高遠,這種任隨“雲卷雲舒、花開花落”的穩健淡定,格局何其大度,胸懷何其寬廣!
現在看,這些曲折經歷和艱苦磨礪,恰恰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離開學校和家庭,走向社會“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讀懂人生、讀懂中國、讀懂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的重要起點。15歲來到黃土地時,他曾迷茫、彷徨﹔22歲離開時,他已經有著堅定的目標、充滿自信。有人說,沒有梁家河的7年,便沒有習近平總書記今天的從容執著和大氣磅礡。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坦誠地說,在他的一生中,對他幫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輩,一是我那陝北的老鄉們”。正是黃土高原的蒼天厚土,孕育了青年習近平寬厚敦實的優良品質和滴水穿石般的至高境界。7年的農村生活、7年的甘苦與共,不僅使他和陝北鄉親們結下了深厚情誼,也使他從小就對農村、農民和腳下的熱土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和感悟,對改變國家、人民、民族的命運增添了毅然決然的抱負和擔當。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學習路上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