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謀福祉為人民【2】
——從一組紅色革命舊址鏡頭看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
2016年06月30日16:33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尋訪·七大會址
傾聽中央大禮堂裡的“回聲”
■尉啟軍 記者 李秦衛
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磨去棱角的土磚、坐上去會發出聲音的木條凳……這裡處處彌漫著濃濃的“延安味”。
71年前,在經過6次延期后,755名代表在這個長35米,寬30米的大禮堂裡,召開了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盛會。如今,歲月的洗禮讓七大會址顯得愈發厚重和滄桑。“來延安旅游的人,幾乎都會來這裡,今天我就給4撥游客做了講解。”講解員任崔艷告訴記者。
七大的重大意義在於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原始性創新,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統一的思想,即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這個指導思想的確定,是黨苦苦探索了20多年后才得來的。
理論創新的“氣味”,如今在這裡仍能“聞到”。
“我們黨善於總結,勇於糾錯,在這次會議上明確規定任何黨員都可以給黨的領導提意見。”打開當年修訂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章》,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教授劉煜指著“黨員有在黨的會議上批評黨的任何工作人員的權利”告訴大家,這“任何”二字,劉少奇當年寫上了又圈掉,圈掉了又寫上,反復好幾次。全會在對這一條討論時,毛主席表示,應該信任群眾,絕大多數的群眾是為黨好的。最后,大家同意新黨章上寫上這一條,只是將原先的“在一定會議上”改為“在黨的會議上”。
聽完劉煜講的這個細節,轉身仰望七大主席台對面的牆壁上,“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橫幅格外醒目。是啊,這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體現著一個政黨的自我修復能力,成為其始終活躍在歷史舞台的決定性因素。95年奮斗歷程,黨並不回避民主革命時期遭受的重大失敗、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犯過的嚴重錯誤。也正是有了對失敗的深刻反思和對錯誤的徹底修正,才有了在正確道路上前行的堅定決心。
“黨的三大作風,也是在這次會議上確定的。”拿起封面泛黃的《愚公移山》小冊子,劉煜說,愚公移山的故事,毛主席在七大上講了三遍。“主席3次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告訴大家要充滿信心,萬眾一心,不斷贏得勝利。”
“今天,我們面臨的困難不比當年少,也不比當年小,這篇文章還得反復讀。”接過劉煜的話茬,延安軍分區政委藺雨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上,我們仍然能感受到七大精神的科學內容和經久不衰的理論魅力。
注重解放生產力,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黨的七大就提出來了!毛主席在七大上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於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
嫦娥奔月、蛟龍下海、高鐵飛馳、GDP躍居世界第二……今日中國之一項項卓然成就,不正是對當年中央大禮堂那一陣陣掌聲的最美回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