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吉佔堆、楊三軍、王軍、張京品
有一個夢想,始終鼓舞著西藏各族人民改革創新,加快發展
——中國夢是西藏人民的共同夢想,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是西藏推進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不竭動力。
1966年5月,位於林芝尼洋河畔的一片荒石灘上,來自上海市毛麻公司毛紡織廠全部人員帶著全廠設備,開始組建西藏林芝毛紡廠,由此揭開了西藏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舊西藏生產力極端低下,直到上世紀50年代,西藏尚沒有成規模的電力、電信、制造等現代工業。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達到最終富裕。根據西藏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國家先后投入6000億元資金,安排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促進了西藏跨越式發展。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民族區域自治強大的生命力,以及西藏各族兒女追求幸福生活、實現同富裕的夢想,催生了西藏歷史上一個充滿活力的新時代。在黨中央和全國各族人民的關心支持下,一代代西藏各族兒女團結一心、艱苦奮斗、奮發圖強,取得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輝煌成就。
——富裕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從沒有一家現代工廠到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的初級現代工業體系,從沒有一條公路到建立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從先天“輸血型”經濟建立起“造血型”市場經濟雛形,一大批高原特色綠色產業在興起。
數據是枯燥的,但最有說服力。1965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僅有3.27億元﹔2014年達到9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68.5倍。特別是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西藏地區生產總值連續21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和諧西藏:各族兒女共享發展成果。“相親相愛,猶如茶與鹽巴”。當清晨第一縷陽光洒向布達拉宮金頂,古城拉薩正從甜睡中蘇醒。結束了轉經的老人們,結伴來到大昭寺附近的光明茶館喝甜茶、吃藏面。不論是藏族還是漢族,大家都會圍坐長桌,談天說地,其樂融融——這是西藏各民族和諧共處的一個生動場景。
對口支援,是中央促進西藏加快發展的重大舉措。全國支援西藏20年來,先后有近6000名援藏干部及專業技術人員進藏工作,累計投入資金約260億元。一批批援藏干部,一筆筆援藏資金,將西藏和內地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有力推動了西藏的發展和進步。
——幸福西藏:“民生陽光”溫暖雪域高原。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西藏堅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各族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老有所養,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在全國率先實現全覆蓋﹔病有所醫:“新農合”參保率接近100%,實現“小病不出鄉”﹔居有所住,230余萬名農牧民住上了安全舒適的房屋﹔學有所教,率先在全國實現15年免費教育……滄海變桑田的雪域高原,各族群眾已經越來越有“獲得感”。
50年來,西藏城鎮居民和農牧民收入實現歷史性增長。2014年,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59元,分別是1978年的39倍和42倍。
——美麗西藏:世界屋脊筑起生態安全屏障。為保護好“世界屋脊”這片碧水藍天,西藏根據中央要求,把環境保護作為發展中的底線、生命線和高壓線,嚴禁“三高項目”進入西藏,落實礦產資源開發“一支筆”審批制度、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度。
截至目前,西藏已建立了各級自然保護區47個,佔總面積的34.5%。如今的西藏,山川秀美,河流清澈,植物繁茂,生物多樣,依然是世界天然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得益於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如今在林芝保存著魯朗等堪比瑞士風光的鄉野景致,成為吸引中外游客的好去處。西藏旅游接待由1981年的8624人次增加至2014年的1553萬人次,增長近1800倍。旅游業成為傳播西藏的一張名片。
——文明西藏:傳承發展傳統文化。從布達拉宮到薩迦寺,從《格薩爾王傳》搶救整理到藏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00年以來,國家先后投入20億元資金,對大昭寺、羅布林卡等一大批寺廟古建筑進行保護修繕。
從佛教音樂、舞蹈、藏戲,到藏族邦典、卡墊織造……西藏有6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各傳統行業名家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傳承發展著藏族傳統文化。
……
社會穩定,經濟增長,文化繁榮,生態良好。巨大的發展變化提高了各族群眾的生活質量,帶來了滿滿的幸福感。眼下的西藏進入全年最美季節,商貿繁榮、游人如織、處處祥和。“來了西藏才發現,這裡治安環境這麼好、社會這麼安詳。”瑞典的游客卡爾鬆說。
成就舉世矚目,幸福源源不斷,雪域高原的發展永遠沒有休止符。
中國夢是國家的夢、中華民族的夢,也是300多萬西藏各族兒女的共同夢想。
奮斗成就夢想,夢想掌握未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道路上,在黨中央關心、全國人民的支援幫助下,西藏各族兒女必將更加努力,與全國同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
相關專題 |
· 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