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如何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落到實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劉世錦

2014年06月13日09:18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如何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落到實處

○ 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新突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

○ 對市場作用的全新定位是與時俱進深化改革的需要,也表明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推進市場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問題上堅定不移的態度

○ 要正確運用“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關鍵在於不打折扣地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成為善於駕馭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行家裡手

對市場作用的重新定位是與時俱進深化改革的需要

我國的改革從一開始就是市場導向的,特別是黨的十四大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提出要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以后,我國市場化改革取得了很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框架基本確立起來了。但市場體系仍不完善,政府干預不當、管得過多的問題普遍存在,比如市場開放性不夠,部分領域存在不當的准入限制,民營企業往往難以獲得同等的市場機會﹔在鐵路、石油等領域,行業外的國有資本難以進入﹔有的領域外資企業能夠進入,而民營企業卻被擋在門外。要素市場發育滯后是另一個突出問題。例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不到位,國有和集體土地同地不同權,加上政府對城市建設用地一級市場的獨家壟斷,不僅造成土地價格扭曲和配置低效,而且容易引發社會矛盾。

我國正處於經濟增長的換擋期,這對更有效地發揮市場作用提出了緊迫要求。近兩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已經開始放緩,進入了由高速增長階段向中高速增長階段的換擋期。增長速度放緩的背后是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增長動力的轉換。具體地說,將要由過去的投資為主、工業為主、更多依靠外需,轉為消費為主、服務業為主和更多地依靠內需。在增長動力上,則要由以往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和模仿國外技術,轉向更多依靠要素生產率提高和創新驅動。經濟結構和增長動力發生變化,所配套的體制條件也應當相應調整。比如,搞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是有一些優勢的,但轉向創新和技術升級時政府的優勢就不明顯了,插手過多往往帶來負面作用。

再比如,發展工業,主要是人與機器打交道,但轉向發展服務業時,主要是人與人打交道,這就需要更多地調動企業特別是小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這就要更多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所以,增長階段轉換倒逼改革必須深化,改出一套與新的經濟結構和增長動力相適應的體制機制。

加快市場化改革也是適應對外開放新形勢、建設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我國的改革始終與開放相伴而行,相互依托、相互促進。這些年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競爭,表面上看是產品、技術、產業等的競爭,背后則是體制機制的競爭,是制度競爭。我們有危機感,謀求變革,別人也有危機感,也在謀求變革。所以,我們不僅要想著自己如何改,也要看別人如何改,在全球范圍的比較、競爭中增強我們的制度優勢。近年來,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計劃(TPP)和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計劃(TTIP),試圖形成新的貿易和投資規則,並對我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形成戰略擠壓。面對這種新形勢新挑戰,我們不必也不能回避,而應主動把外部壓力轉化為國內深化改革的動力。我們不僅要在國內加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而且應當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在全球范圍內佔據建設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制高點。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