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聚焦:在中國領導人的“課堂”上

2014年06月06日09:16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在中國領導人的“課堂”上

他拿起同學們的課本,給大家講起了語文和數學

1958年1月,安徽省肥西縣肥光小學三年級的同學們正在上課,教室的門忽然被輕輕地推開了。孩子們都朝門外看去,一位客人走進了教室。看到是周恩來總理,孩子們“刷”地一下全站起來,用力地鼓起掌來。

周總理和正在上課的王老師握手,還跟同學們一樣,問了聲:“老師好!”接著,他又笑著搖著雙手,讓小朋友們坐下。小朋友們還是一個勁地鼓掌,誰也不坐。

周總理對王老師說:“請老師下個命令,讓同學們坐下來吧!”王老師讓同學們坐好,教室裡安靜下來。周總理點點頭說:“學生聽老師的話,很好。”

隨即,周總理便拿起同學們的課本,給大家講起了語文和數學。講著講著,他拿起一本語文書遞給了第一排的楊善芝小朋友,讓她念念書上的生字表,還彎下了腰,側過頭仔細地聽著,看她念得對不對。

周總理又翻開算術課本,讓張世貴小朋友答一道應用題,並在旁邊耐心地幫助分析解答。等到下課,周總理到來的消息已經傳遍了全校,同學們都圍在了他的身邊。

當周總理要離開時,同學們依依不舍地一直送到公路上,汽車邊。不知是誰喊了一聲:“我們要和總理照個相!”這正合孩子們的心意,大家一齊喊起來。周總理立刻轉回來,愉快地答應了大家的要求。同學們在公路的斜坡上排好隊,周總理站在孩子們中間,有人舉起照相機 “咔嚓”一下,拍下了這珍貴的照片。笑容滿面的周總理,永遠站在孩子們中間。

鄧小平也喜歡孩子,心裡總惦記著去學校看望孩子,給孩子們講講課。

1992年3月,鄧小平來到上海閔行區馬橋鎮旗忠村,他要去學校看望孩子們。這時旗忠村小學的孩子們正在操場上列隊舉行少先隊儀式。他們戴著紅領巾,高舉隊禮,列隊行進﹔鼓樂隊的鼓聲、小號聲十分嘹亮。這一下子吸引了鄧小平的注意。他走到鼓樂隊面前,很有興趣地看著這些孩子們。

他隨后興致勃勃地參觀了旗忠村小學,對這所農村小學的環境、校舍和設施很是贊賞。當他看到學校還建有一座游泳池時,笑著對周圍的同志說:小學有游泳池,這裡是第一家。

快近中午時,學校開始了課外活動。孩子們在操場上看到了鄧小平,紛紛涌來向他敬隊禮,齊聲叫:鄧爺爺好!鄧小平高興地揮手回應,說:小朋友好!接著,鄧小平給孩子們上起了體育課,為大家講述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並教給同學們很多強身健體的鍛煉方法。

一堂生動的音樂課

2005年,天津、武漢、廣東、珠海、深圳、杭州、上海……這些城市的部分高校裡,一場場題為“音樂·藝術·人生”的精彩課堂如和煦春風般展開,而在台上講課的,正是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

李嵐清攜歷經8年多時間完成的 《李嵐清音樂筆談》一書走進大學校園,與大家共同分享他對音樂和人生的感悟。

“就在復旦大學相輝堂外的大草坪上,我曾為第一次現場聆聽來自李斯特故鄉的青年音樂家們演奏《匈牙利狂想曲》而欣喜若狂……”

“劉半農作詞、趙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詞曲皆美——‘月光戀愛著海洋,海洋戀愛著月光’,你們聽,這和‘我愛你,愛著你,就像老鼠愛大米’相比如何?”李嵐清娓娓道來。

這是一堂生動的音樂課,更是一場凝聚著智慧和心血的講述。他從“現代人的智力開發得夠了嗎”、“音樂到底能給予我們些什麼”等方面,深刻闡述了音樂在個人修養、素質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他深有感觸地說,沒有音樂的生活,是無法想象的。

讓師生們感到意外和驚喜的是,李嵐清幾次在台上清唱起來:用英文演唱捷克19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安東寧·德沃夏克的《思鄉曲》、用中文歌唱李叔同作詞的 《送別》……在中山大學,他應同學們之邀,用俄文演唱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深圳大學,他和合唱團的同學們同台演唱了由他自己作詞作曲的《蓓蕾之歌》。

曾在國務院副總理崗位上分管教育10年,他大力倡導將美育納入到素質教育的范疇,並正式寫入國家的教育方針,確立了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成為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素質的人,應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作為現代知識分子,隻有專業知識,而不懂審美,缺乏包括音樂在內的文化修養,還不算高素質的知識分子。”在講座中,李嵐清反復強調這樣的觀點。

(摘自新華網、人民網、《歲月如歌》中央編譯出版社 、《大地的兒子——周恩來的故事》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