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身發展助力世界繁榮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是中華民族始終崇尚的品德和胸懷。
作為人口佔世界人口總數五分之一的發展中大國,中國一心一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本身就是對世界負責。同時,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力量的不斷發展,也正為世界的共同繁榮做出重大貢獻。
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未來5年,中國預計將進口超過10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投資規模累計將超過5000億美元,還將有超過5億人次出境旅游。中國的機遇就是世界的機遇,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必將為世界經濟帶來更多正面外溢效應。
當前,中國已進入改革的深水區,而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不僅將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推動力量,而且將為世界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發展離不開伙伴。習近平主席的到訪在歐洲掀起“中國熱”,推動中歐政治關系邁上新台階:
--中法雙方決定共同開創緊密持久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新時代﹔
--中德領導人共同宣布建立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
--中荷決定建立開放務實的全面合作伙伴關系﹔
--中比宣布建立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關系﹔
--中國和歐盟首次發表聯合聲明,宣示共同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
中歐雙方領導人同意加快投資協定談判,盡早啟動自貿協定可行性研究,通過對話協商解決貿易爭端,並進一步拓寬合作領域。中方還同到訪四國共簽署120多項合作協議。
“我們要建設增長繁榮之橋,把中歐兩大市場連接起來。”習近平主席的歐洲之行,再次彰顯中國對合作共贏的開闊視野與開放態度。
過去一年多來,中國就對外合作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與方略:從正確義利觀到“真、實、親、誠”的對非政策,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到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到構建亞歐大市場……
作為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堅持開放發展、合作發展、共贏發展,同各國共擔風險,共享機遇,為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貢獻力量。
以交流互鑒破除“文明沖突”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
習近平主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
中華文明歷經滄海桑田,卻始終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也正因為如此,中國人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
同時,中華文明既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海納百川的文明。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中國人向來懂得“和而不同”的道理,堅持以包容開放的態度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交流互鑒。
“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中國人堅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對的是倚強凌弱,以大欺小,強調不同文明之間應平等相待,和諧共生。
中國不認同“文明沖突”,與不認同“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是一個道理。
“隻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習近平主席呼吁,要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習近平主席訪歐期間,中法、中德宣布建立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打造雙邊合作第三支柱﹔中方決定在荷蘭設立首個中國文化中心﹔中比擴大互派留學生規模﹔中歐承諾致力於做文明伙伴,互學互鑒。
中國是東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歐洲則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幾千年來二者相互促進、相映生輝。習近平主席主張建設文明共榮之橋,把中歐兩大文明連接起來,引領文明互容、文明互鑒、文明互通的世界潮流。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靜水深流,文明的交流互鑒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提供深層次動力。作為文明的力量,厚重而常新的中華文明將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中國這隻睡醒了的善良的獅子,作為全球不容忽視的力量,正在並將繼續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帶來強大的正能量。(新華網北京5月13日電 記者劉華、崔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