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0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維護網絡安全
網絡安全是網絡強國的基礎,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熊群力代表
網絡安全站在新起點
網絡安全事關國家安全。就網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戰略性而言,有必要舉全國之力,推進網絡安全領域發展。
建設網絡強國,要有自己的技術,有過硬的技術。認識到位,能力同時也要匹配。在網絡安全領域,我認為主要需具備三種能力:全面梳理基礎理論與標准的能力﹔率先突破重大關鍵技術的能力﹔精心做好重大工程建設的能力。
去年的“棱鏡門”事件再次敲響了網絡信息安全的警鐘。目前,為了把高科技企業培養成為技術創新主體、信息安全產業發展主體,打造高素質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隊伍,國家給予了極大重視和支持。中國電科作為信息電子“國家隊”,除了用好國家信息安全專項資金外,也自籌大量資金將用於支持工控網絡信息安全、移動互聯網安全、雲計算安全和安全專網4個方向的關鍵技術突破、核心產品研發、產業化推進等工作。
(記者 潘少軍)
徐一天委員
網絡安全須從源頭抓起
從根本上保障我國網絡和信息安全,必須從源頭抓起,大力扶持自主可控的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研發和推廣。
構建國家信息安全屏障,就要大力扶持和推廣應用可控的計算機操作系統,努力形成開發、應用、保護國產操作系統的鮮明導向和良好氛圍。目前,國產操作系統缺乏相關廠商支持,與之配套的應用軟件開發者寥寥,銷售渠道不暢,因而,無法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鏈,難以撼動國外知名品牌的壟斷地位。為改變這一局面,政府職能部門應充分尊重市場規律,一手抓操作系統研發,一手抓使用環境改善,在提供良好公共服務上下功夫。
(記者 蘇銀成)
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委員
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緩
網絡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給人們帶來方便、快捷、海量的信息服務同時,也帶來信息安全隱患。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個人信息日趨呈現“被公開”的問題,由此導致惡意獲取、非法倒賣、隨意外泄公民個人信息的事件頻頻發生,直接威脅公民經濟安全和人身安全等。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們目前還缺乏有效的剛性保護機制。
建議抓緊制定立法規劃,完善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關鍵信息保護等法律法規,依法治理網絡空間,維護公民合法權益。要搞好頂層設計,制定統一的互聯網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信息保護范圍與內容,加大打擊和懲處的力度。
(記者 張志鋒 王 珂)
保障糧食安全
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13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委員
抵制浪費繃緊糧食安全弦
糧食從地裡生產出來到擺上餐桌,每一環節都存在損失浪費現象。據測算,我國糧食產后僅儲藏、運輸、加工等流通環節損失浪費總量就達700億斤左右。每年的糧食損失浪費量比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省一年的產量還要多,令人痛心。
節約糧食、反對浪費,有利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也有利於全球糧食供求改善。全國糧食行業將在儲藏、運輸、加工、消費各環節不懈努力,全面推廣科學儲糧,大力開展科技創新,積極開展生態儲糧,做好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三篇文章。同時,要在全社會大力提倡節約之風,“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要做到溫飽不忘飢寒,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把“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記者 孟海鷹)
山東省東營市市長申長友代表
備足糧食心不慌
備足糧食要有足夠的糧食生產和流通能力。一方面國家應將糧食安全的概念從流通環節延伸到生產環節,以保護耕地面積,改善耕地質量,從而保護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另一方面明確我國糧食儲備的主要目標,保証糧食在緊急情況下實現安全供給,平抑市場價格。維持糧價總體平衡不等於一成不變,應允許糧價在不影響安全目標的前提下合理波動,以促進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倡導全社會建立多層次的糧食儲備,真正落實藏糧於民。一方面要利用價格信息、季節價差,促使各類相關的經濟組織增加其糧食的周轉儲備,可以減輕國家糧食后備儲備的壓力﹔二是積極做好糧食產后服務,幫助和指導農民增加糧食儲備。
(記者 徐 雋)
黑龍江省伊春市市長高環代表
糧食安全的基礎是生態安全
糧食產量,尤其是綠色有機安全的糧食,離不開良好的生態。黑龍江不僅糧食高產,而且化肥農藥施用量少,正是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這道“北大倉的生態屏障”釋放的生態保障力和生產力。
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在諸多方面均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生態欠賬”。比如,森林面積減少12.5%、涵水能力下降34%、為大江大河供水能力下降20%,黑土帶的黑土層變薄等。這些赤字充分說明,我們的生態系統還處在相對弱化的狀態。
與此同時,應在生態功能區中科學規劃保護類型和保護區域,通過加強江河湖泊治理,實施高效節水灌溉等重點項目,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對生態的破壞。
(記者 袁 泉)
安徽省六安市市長畢小彬代表
調動積極性 種糧有保障
2013年全國糧食總產實現“十連增”,同時要清醒地看到,隨著人口增加,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糧食供求還是處在“總量緊平衡”和“結構性短缺”並存的狀態。六安是產糧大市,已經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主攻單產、改善品質、增加效益”的糧食生產新路子。穩定發展糧食生產除了嚴防死守耕地紅線外,還要調動和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主產區發展糧食生產積極性。
建議建立農民種糧收益穩定增長機制,充分發揮“兩隻手”作用,確保農民種糧收益並探索農業補貼同糧食生產挂鉤﹔建立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強化對糧食主產省和主產縣的財政獎補力度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強主產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建議高標准農田建設資金全部由中央承擔,取消地方配套。
(記者 錢 偉 吳月輝)
內蒙古森工集團董事長張學勤代表
為糧食安全撐起綠色保護傘
橫亙在西伯利亞、蒙古與東北糧食主產區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以良好的生態系統有力地維護了鬆嫩平原及東北糧食主產區的生態安全,保障了東北糧食主產區溫潤的氣候和豐沛的降水。
2009年至2013年這5年間,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林地面積增加1012平方公裡,活立木蓄積增加6257萬立方米,實現了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增長。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應加強政策導向指引,施行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為鬆嫩平原及東北糧食主產區撐起綠色保護傘。
(記者 丁志軍 吳 勇)
湖北省黃石市市長楊曉波代表
糧食補貼政策亟待完善
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惠農富農政策,但這些政策在刺激和調動社會種糧積極性方面收效甚微。為保証糧食安全,建議根據現階段農村發展新趨勢,對現行糧食補貼政策作進一步完善。
在保証擁有土地承包權農民享受現有糧食補貼政策不變的基礎上,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糧食補貼政策,解決好“補給誰”的問題。按照種糧主體的生產需求實行項目建設補貼,解決好“補什麼”的問題。按照“輕重緩急、缺啥補啥”原則,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環節、生產需求分類指導,有針對性給予政策補貼。同時,建立糧食補貼的計量、撥付和管理制度,解決好“怎麼補”的問題。對補貼資金實行聯合監管,按照“誰種糧誰享用”原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使用權,種糧主體經營期滿后移交當地農業合作社或村委會集體管理。
(記者 楊 彥 付 文)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