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城縣委宣傳部 揭方曉
曾經的詩情
2012年,投資800萬元的圭峰大橋橫架南北,將傳說中為“中洲鳳羽”的那荒灘地與縣城連為一體。縣裡又依托其天然地貌、自然形勝,投資2000萬元在這兒建設了一座江心公園,一時之間,這兒成為人們觀光、娛樂與健身的好去處。
我們,已被徹底遺棄了,在橋裡陰影裡默默地沉浮。不過,我並不孤獨,記憶裡的那些曾經親身感受過的詩情一直讓我細細品味著呢。
古時,這兒雖說荒涼,可因為有安靜的渡口、斜飛的我們,以及如蓬羽一樣生長著的草木,因此還是不乏文人墨客來此度閑、尋幽。南宋教育家、思想家李覯在這裡創辦盱江書院時,寫下了《書景雲寺軒壁》一詩:二江斜入似峨眉,盡日憑高把酒卮。貧賤別應無好處,猛忙中是我閑時。描寫了他當時忙中偷閑在這裡飲酒消閑的心情。忙,是一種狀態﹔閑,是一種心情。一壺濁酒下肚,不管是狀態還是心情,就都融在這滾滾江水裡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少年時曾在南城求學,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有一年,春風剛吹拂了頭兩遍,他就按捺不住自己對春光的向往,攜三兩朋友、四五知己,來到圭峰渡口,踏初萌之草,觀雀躍之水,任紛飛的泥點濺在衣服上,猶自不肯離去。后來,他題筆寫下了《題圭峰渡》:荒城懶出門常掩,春風欲歸寒不斂。東鄰咫尺猶不到,況乃傍溪潭石險。風光得暖才幾日,不覺溪山碧於染。欣然與客到西岸,衣幘不避塵泥點。
出家,卻不避世﹔脫俗,還須入塵。這是明末清初知名老和尚釋雪萍,在詩中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有一年,戰亂初歇,他一路雲游來到南城,看到中洲美景受到戰爭的破壞,已是一派荒蕪的景象,心痛之余作《游中洲寺》:墨花滿壁老僧吟,僧老花飛院草深。勝跡獨留高士詠,劫灰惟有綠筠陰。鐘聲帶露敲明月,梵響和煙繞翠岑。隆替不須關底事,一莖拈出宛祇林。
我們最喜歡的是清末名士饒芝祥的《盱江棹歌》:阿婿寧州賣草茶,阿姑渡背種新瓜。小郎無事劃船頭,夜爇鬆脂斗鐵叉。這是一首盱江晚景的詩歌,描寫了盱江夜間小孩劃船叉魚的小景,真實、生動,如同眼前鮮活著的生活畫卷。讀這首詩,不由得不讓人想起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其間一句“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與此詩中“小郎無事劃船頭,夜爇鬆脂斗鐵叉”何其相似啊,細細讀來,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定當扑面而來,讓人陶醉,繼而懷疑自己是不是身在其間了。
眼前的畫意
江心公園裡建有兩塊大型浮雕式文化牆,一曰“中洲鳳羽”,畫面上,草木飛、水雲生,寫盡了古時這方怡人的自然景色﹔一曰“盱江帆影”,浮雕裡,帆影動、風雷激,是一幅展示古代盱江場景的生動風情畫。盱江是古代建昌府(今南城)的重要水上通道,從宋代開始,建昌府就設有漕運機構,有漕運糧船50艘左右,專門負責官糧轉運。明清時期建昌幫藥業繁榮,南來北往的船隻在這裡停靠裝卸,盱江岸邊異常熱鬧,古人有詩贊曰:“一帶盱江歌舞歇,行人虛說小南京”。“小南京”,一句別稱,便將古時南城商賈雲集、輯舟咸至的盛大場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今人面前。
這樣的場景我們最熟悉了,因為我們就曾是這樣的場景裡最活躍的風景。
而站在親水觀景平台上,則可以看到對面武崗山頂明代的聚星塔了。該塔始建於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初名“啟元塔”。塔高30米,為空心飛檐式磚塔,七層八角。其臨水而立,聳立天地之間,聚集天地之氣,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被古代文人美稱為“武崗玉筆”,好似拿來就可以書寫錦繡文章一般。還有橫跨盱江兩岸的萬年橋。此橋始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峻工於清順治四年(1647年),迄今已有三百七十多個春秋,為江西省最長的一座古代石拱橋。佇立其側,待風起之時,凝神視之,若矯龍、似玉帶,綿延不知長幾許﹔細心觸之,通人事、明天理,豁達無須知何處。
這高塔,這長橋,我們無數次從它們身畔或是身下駛過,早已和他們融為一體了。不過,以后的人,一定還可以看到這高塔長橋,卻未必再能看到我們了。
江心公園中心建有雙江樓,高21米,為三層仿古建筑。取名“雙江”,是因為此處是盱江和黎灘河交匯地。一樓的南面挂有木刻《雙江樓記》,北面是壁畫《雙江秀色》。二樓展示了中國鐵路橋梁開拓者之一羅英的生平。羅英,1890年出生,南城人,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程系橋梁專業碩士研究生,與茅以升齊名。三樓展示了南城的橋梁發展史。南城的橋梁可上溯至唐朝,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在縣城北隅建造石拱橋——湖橋,后來先后修建了太平橋、通福橋、廊橋、普濟橋、萬年橋等大小古橋209座,現遺存不到20座。進入新世紀以來,南城總共在盱江建造了11座大橋,在黎灘河建造了6座大橋,百姓從此告別了擺渡過河的歷史,成為一座劃時代的裡程碑。
我們,也徹底走出了人們的視線,成為他們記憶裡依稀的風景了。
這真是一場夢啊,一場四方雲起、八面來風的精彩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