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懷揣夢想 踏歌而行

貴州興義 杜正武

2014年02月08日20: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承續過往,順時而生。“中國夢”一如清風,人人共享﹔“中國夢”恰似明月,映照城鄉,人人觸及﹔“中國夢”如同燈塔,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本文講述的是西部貧困山區一個家庭和所在村寨的故事。西部曾經貧困,但也應和著中國夢的足音。

相較而言,農村家庭的夢想或許沒有城市家庭的夢想“高端、大氣、上檔次”,但它有著“泥土的芬芳、朴素的熱度、原生態的氣息”,於是呈現它,看看它的色彩,看看它的共性與個性。

引夢,山區教師居功至偉

因為夢想,蝸牛爬泰山,平凡而偉大﹔因為夢想,父母勤奮,孩子努力,正當而感人。

教育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子成龍,女成鳳”往往是許多家庭共有的夢想。竊以為,子女成才,譜寫“龍鳳傳奇”,是家庭幸福的參照,是民族振興的保証,是國家富強的希望。

在追逐教育夢的征程中,對農村孩子而言,農村教師無疑是最好的引夢人,過去是,現在是,可能將來還是。

我是一名放牛娃,成長為一名省級骨干教師,點燃我夢想火種的人,就是我的叔叔。

成績優異的叔叔中師畢業后,原本分配在通公路的一所中學,但他想回原籍來教教父老鄉親的娃兒們。上級有關部門滿足了叔叔的心願,於是他回到我們所在公社的小學教書,當時學校處在政府駐地,但並不通公路。條件艱苦,但他義無反顧。

在當時,叔叔無疑是村寨裡最有學問的人,常常義務做好事,幫人寫信,幫人看藥品說明書,幫人寫困難申請,幫人記禮簿,樂此不疲。因為叔叔白天要上課,不在家,加上寨鄰白天也要干活,所以找叔叔幫忙,往往選在晚上,很多個晚上,隻要聽到狗叫聲,叔叔就會急忙開門迎接寨鄰進屋,問清對方要求后,就在昏黃的煤油燈下幫人寫材料,寫完后再備課。叔叔有學問,字寫得漂亮,又樂於助人,寨鄰稱他為“好心秀才”,深受老幼尊敬。

叔叔的行為與地位,給我以積極的影響,自讀一年級起,我就想成為叔叔那樣的老師。

當我成為一名教師后,我才知道全國各地不知有多少像叔叔那樣的鄉村教師,辛苦異常,執著不悔。是他們,催生了許多農村孩子的夢想﹔是他們,構筑著許多人的夢想基座﹔是他們,堅守著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大廈。

助夢,父母再苦再累也無悔

我家住在貴州省一個名叫雲盤山的半腰,土地貧瘠,山高坡陡,信息閉塞,生存環境極不理想。

“窮不讀書窮根難斷,富不讀書富不長久”。父母吃夠了沒有文化的苦,所以就拼命送我們兄妹讀書,送得有些悲壯。有一個趕集天,父母想托人買火柴,翻遍了家裡的箱箱櫃櫃也隻找到三毛錢,想買十盒裝的火柴也買不起啊。父母縱然萬般艱辛,但送我們讀書的行動沒有停止,在他們看來,孩子多讀書至少不會那麼野蠻,不會那麼刁鑽,還能讓他們臉上有光。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我們當地,隻要誰家孩子考取中專中師,都會被很多人傳頌很多天,讓許多人羨慕不已,成為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資源和送孩子讀書的動力。要是誰家孩子考取大學了,那更是爆炸性消息,不到幾天時間,周邊七村八寨都會知曉這個好消息,有好事的巫婆神漢更是說得離奇,說某家的祖墳“冒青煙”了,誰家出“貴人”人了!

“冒青煙”之說固然荒謬,但“貴人”之說則有合理之處。“貴”在其父其母送子送女讀書,意志堅定﹔“貴”在學生勤學、樂學、會學、學好,要不然不可能得以錄取。

在當時,許多農村的孩子因為家裡貧困,所以很少讀高中,而選擇讀中師中專,這樣,至少可以提前三年參加工作,為家裡減輕負擔,也利於弟弟妹妹讀書。在當地,父母苦供老大讀書,老大工作后,又接濟弟弟妹妹讀書,這樣的培養鏈條很常見,這也幫助很多人實現了“苦讀書,找工作”的夢想。因為要為父母分憂,要為弟妹攢學費,很多人推遲了婚期。

就農村“70”后而言,自己“中專夢”“大學夢”的實現,凝聚著父母與姐姐哥哥的心血。血脈相連,夢想相連,這是希望所在!

相較而言,今天的農村孩子讀書要比我們當年幸福一百倍,這源於改革開放和國家對教育投入的加大。

追夢,觀念一變天地寬

堂哥和堂伯父的故事耐人尋味,他們的故事演繹著觀念一變天地寬的內蘊。

先富帶后富,最終共同致富,是黨的一貫路線,也是百姓一貫的夢想。致富需要實干,也需要巧干。巧干,需要觀念的更新,需要榜樣的引領,需要不斷地總結。

“常年堅守山寨中,百般辛苦依然窮。家家如此無所謂,管他東西南北風。”這首打油詩,是我對父老鄉親過往貧困生活的概括。父老鄉親並非不勤勞,而是居住在貧瘠的高山半腰,受思想觀念和地理環境的制約,“等、靠、要”的思想濃厚,致富速度跟周邊鄉村相比,總是緩慢得多。

但現在變了!在於政策的引領,在於對致富夢的追尋,在於腳踏實地的行動。

近年來,當地政府開展崗前培訓,補貼路費,輸送富裕勞動力到浙江、廣東、上海、北京等發達地區打工。對於打工,鄉親們經歷了懷疑、觀望、參與、收獲的過程。鄉親們通過打工,不僅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也改變了過去一些陳舊、守舊的觀念和“等、靠、要”的思想,同時,還積極地影響到父輩。

去年年關,我們一大家子陪著堂伯父伯母站在村口等待在外打工的堂哥回家過年,因為堂哥有四年都沒有回家過年,堂伯父、伯母顯得格外焦灼。那份期待,那份真切,令人難以忘懷。百般期待中,一輛面包車 “嘎”的一聲停在堂伯父伯母面前,車門打開,從駕駛室下來的居然是堂哥,堂哥會開車?堂哥買了車。下車后,堂哥的那一聲“爹,媽”叫得大家有些想哭。堂伯母在不停揉眼,堂伯父則快速應變,連聲說“回來就好!回來就好!走,回家”!

春節后,堂哥沒有外出打工,而是選擇在老家創業。他說,老家山清水秀,特別適合發展養殖業,不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家一樣能賺大錢。說干就干,他投資興建了養殖場,大量養殖土雞。我有些擔心,問他,土雞長得慢也不好養,行嗎?他說,我現在有技術了,不怕!另外,現在城裡人特別講究食品安全,喜歡吃土雞,土雞雖然長得慢,但也賣得貴,一定能賺錢!

一天,到堂哥的養殖場看看,所聞所見有些好玩,也從側面感受到了曾經貧瘠的家鄉發生了巨大變化。

堂伯父伯母樂顛顛的在堂哥的養殖場幫忙,堂伯父倚老賣老,向堂哥傳授養殖經驗,堂哥有時忍不住頂撞,“您的那一套不管用了,養土雞也要講科學”,弄得堂伯父下不了台,那句口頭禪“老子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又N次響起。堂伯母則一如往常,當協調員,“不管白貓黑貓,能逮住老鼠就是好貓!”,堂伯聞聽此言,就不吱聲了。還別說,堂哥養的土雞存活率還真高!事實勝於雄辯,堂伯父不得不服,只是臉色不好看!畢竟是爹,堂哥有些不忍,就給堂伯父講打工時聽到的故事,或者傳授學到的技術,兩父子其樂融,堂伯父不時點頭,不時放聲大笑,堂伯母見此情景,忍不住嗔怪,“沒老沒小!”。堂伯父得理不饒人,教訓堂伯母:你懂什麼,我在跟兒子學技術呢,真是頭發長見識短!堂伯母也不生氣,笑著說,我頭發早剪短了!見識廣著呢!還好意思教訓我,你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電視上“致富經”節目講得還少嗎?堂伯父聞聽此言,不接招了,專心干活。堂伯母初中畢業,能看懂電視節目,而堂伯父有些耳背,又是文盲,聽不懂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普通話,這是他羞於向外人說的事實。

是啊,隨著電視的普及和遠程教育的開展,群眾的思想意識改變不少,知識視野也開闊了不少,脫貧致富的能力也大為提高。科技興農,科學養殖,注重環保,持續發展的思想在廣闊的農村大地開了花。堂伯母在不經意証明了她的不簡單,能將鄧小平的“貓論”用於啟發自己的老伴科學養雞,這是一個不錯的時代印記。

僅僅一年,堂哥的土雞養殖場規模越來越大。

他說,我搞養殖,國家還給幫扶資金,畜牧部門的技術人員還來指導,黨和國家的惠農政策就是好啊!有了好政策,加上我又不懶,我的發財夢、致富夢一定會早日實現,嘿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斌、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