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北安市紅星農場 韓紅運
1
春天,我在北大荒的壟溝上佇立。
有人問我,北大荒在哪裡?我說,哪裡的壟溝最長,哪裡就是北大荒。
地殼變遷把小興安嶺從海洋變成了一片龍骨之地,龍骨的兩肋是鬆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兩大平原上的條條田壟很像是這兩肋上的一道道龍脈。
此刻,被稱為北大荒的黑龍江墾區就鑲嵌在這龍脈之上,而我就是這龍脈上的一個鱗片。西面,嫩江自北向南橫貫鬆嫩平原,澆灌著廣袤的九三、齊齊哈爾、綏化和北安管理局。東面,黑龍江、鬆花江、烏蘇裡江環繞的三江平原則肥沃著富庶的寶泉嶺、紅興隆、建三江和牡丹江管理局。
北大荒本來沒有壟,是解放戰爭那聲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炮火摧生了這條壟,是完達山下老將軍的第一把荒火點燃了這條壟,是拓荒者頂著“大煙炮”、涉過“大醬缸”的那幅身板撞開了這條壟。
北大荒的壟本來沒有這麼長,是復轉官兵的犁鏵一圈又一圈地喚醒了這條壟,是知青和支邊青年、墾荒隊員的熱血一年又一年地耕熟了這條壟,是開發者、建設者的使命一代又一代地堅守了這條壟。
黑龍江墾區土地面積5.62萬平方公裡,其中耕地4200多萬畝。如果按1.1米的壟寬、每畝地能起一條606米長的壟來計算,4200萬畝耕能起出4200萬條壟。如果把這些田壟連接起來,可以繞地球636圈。
北大荒最引人驕傲的圖騰,就是這千裡沃野上朴實無華的千萬條壟溝。
2
每個人疲憊的時候都希望擁有一個寧靜的地方,讓心有個棲息的港灣,哪怕是廣漠寒天,隻要那裡讓你喜歡,隻要那裡能夠讓你感覺親切、祥和、溫暖…… 我也有這樣一個地方——北大荒。
哈爾濱紅旗大街175號的北大荒博物館是北大荒精神的入口。一樓有一面寫著“北大荒精神萬歲”的紅色旗幟,供人簽名。二樓有一面“人名牆”,12342位長眠者牆上有名。
“人名牆”上的名字是后人鐫刻上去的,沒有性別,沒有出生年月,也沒有事跡介紹,他們密密麻麻的匯聚在這裡,仿佛是當年會戰北大荒時的千軍萬馬。而簽在“北大荒精神萬歲”上的人名,有名有性,有出生年月,就生活在我們中間,他們大部分人不敢輕易地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上面,他們知道“責任”和“傳承”的分量。
如今,參觀博物館的人數已超過8萬人,歲月可以催人病、催人老,但催不倒信念。因為“精神”二字,是北大荒的后綴。
如今,當年開墾北大荒的14萬復轉官兵、20萬支邊青年、54萬知青、10萬名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和2000多名青年墾荒隊員,已有5萬多人長眠在這塊黑土地上,在北大荒的4000多萬畝耕地中,每開發800畝,就有一個拓荒者倒下。這一串串人名,是歷史輸送給這塊土地的養分。
有些人從壟溝走到這裡,把財富留給子孫后代,有些人從這裡走向壟溝,為子孫后代創造更多的財富。因為“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是北大荒人共同的名字,它春天在壟溝裡發芽,夏天在壟溝裡流淌,秋天在壟溝裡搖曳,冬天在壟溝裡沉澱。
北大荒最殷實的“家底”,就是一代又一代人執著的奉獻。
3
沒有壟溝,那還叫北大荒嗎?
從平播到壟作,從大壟密植到三壟栽培,從60—70cm的小壟到110—130cm的大壟,隻有辛勤耕耘北大荒的人才知道壟溝的寬窄與歉收和飯碗的關系。
從“火犁”到大馬力,從“大鍋飯”到家庭農場,從以稻治澇到大上玉米,隻有熱愛北大荒的人才懂得壟溝的“涅槃”與發展的關系。
無數條壟溝與風平行,與雨垂直。北大荒人年均生產糧食35.4噸,超過了發達國家人均生產糧食25噸的水平,創造出了震驚世界的農業現代化的奇跡。
北大荒開發初期年產糧食480萬斤,到1978年糧食總產不到50億斤。改革開放后,大力提高農業現代裝備能力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995年糧食產量提高到100億斤,2005年突破200億斤,2009年躍上300億斤,2010年糧食總產363.6億斤,2011年突破400億斤,達407.4億斤,2013年糧食總產達到424億斤。
北大荒糧食總產實現100億斤用了48年,從100億斤到200億斤用了10年,從200億斤到300億斤隻用了4年,從300億斤到400億斤僅用了兩年。
過去的幾十年間,北大荒累計生產糧食4900多億斤,向國家交售商品糧3700多億斤,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糧食戰略后備基地、中國最大的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和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
無數條壟溝與天相接,與城相連。在中國地圖上,北大荒壟溝與城鎮相連的地形是獨一無二的。在世界地圖上,北大荒的壟溝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上最偉大的地理奇觀。
過去的三年間,北大荒新建住宅1059萬平方米,城鎮化率達到80%。
2013年,北大荒人在高質量、高水平建設綠色城鎮的同時,又另起一行,從壟溝出發,打好三年工業攻堅戰,向世界五百強進軍。
有了風調雨順的壟溝,才會有糧倉的豐盈,才會有城鎮的繁華和產業的崛起。
“中華大糧倉” 忘不了那一壟壟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