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樓繼偉: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樓繼偉
2013年12月16日07: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建設有利於科學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體系

現階段,深化稅制改革需要把握以下幾點:一是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調節社會財富分配、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二是堅持稅費聯動、有增有減,保持宏觀稅負相對穩定。既要考慮保障國家事業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正常需要、適當集中財力,也要考慮有關方面特別是企業和居民的承受能力。三是有利於培育地方主體稅種,調動地方組織收入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四是盡可能不開征新稅種,適當簡並現有稅種與稅率,稅制設計盡可能簡單透明,減少自由裁量權,降低征管成本。五是加快稅收立法步伐,推進依法治稅。

進一步發揮消費稅的調節功能。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現行消費稅制度存在征收范圍較窄、課稅環節單一且靠前、稅基偏小、稅率結構欠合理等問題,對消費行為調控作用總體偏弱,迫切需要進行改革。消費稅改革的重點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消費水平的變化,適當擴大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將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產品以及部分高檔消費品等納入征稅范圍﹔調整征收環節,弱化政府對生產環節稅收的依賴,促進解決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問題,努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調整部分稅目稅率,進一步有效發揮消費稅的調節作用。

加快房地產稅立法,適時推進相關改革。完善房產稅等相關制度,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引導居民形成合理的住房消費,也有利於為地方政府提供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要堅持積極穩妥的方針,認真總結房產稅改革試點經驗,在充分論証的基礎上立稅清費,適當減輕建設、交易環節的稅費負擔,提高保有環節的稅收。

加快資源稅改革。從經濟發展角度考察,資源稅從量計征,極易造成稅負水平偏低,難以發揮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作用,改革迫在眉睫。重點是推進煤炭等重要礦產品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清理相關收費基金﹔適當提高其他仍實行從量計征的資源品目稅額標准,進一步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

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為發揮稅收在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方面的調控作用,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要按照正稅清費、循序漸進、合理負擔、有利征管的原則,參照國際通行做法,將現行排污收費改為環境保護稅,稅率設計要綜合考慮現行排污費收費標准、實際治理成本、環境損害成本和收費實際情況等因素。

全面推進增值稅改革。按照稅收中性原則,全面實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建立符合產業發展規律、規范的消費型增值稅制度,消除重復征稅問題,更好地發揮市場作用,激發企業活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與商業模式創新。今后,要在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全面實行“營改增”的基礎上,適時將其他服務行業分步納入改革范圍,實現“十二五”完成“營改增”的改革目標。同時,適當簡化稅率。

清理規范稅收優惠政策。目前,各種稅收優惠區林立,已批准或正在申請待批的優惠政策幾乎涵蓋了全國所有省份﹔有些地方政府或財稅部門執法不嚴或出台“土政策”,甚至通過稅收返還等方式,變相減免稅收,制造政策“窪地”。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過多過濫,不利於實現結構優化和社會公平,影響了公平競爭和統一市場環境建設,不符合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要求。因此,《決定》明確提出:“按照統一稅制、公平稅負、促進公平競爭的原則,加強對稅收優惠特別是區域稅收優惠政策的規范管理。稅收優惠政策統一由專門稅收法律法規規定,清理規范稅收優惠政策。”

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

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是包容性很強的表述,也是歷來的提法。如何科學合理分配財力和事權,《決定》作出了明確部署。

完善中央和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目前,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規范,制約市場統一、司法公正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些應由中央負責的事務交給了地方承擔,一些適宜地方負責的事務中央承擔了較多的支出責任。同時,中央和地方職責交叉重疊、共同管理的事項較多。這種狀況客觀上造成地方承擔了一些不適合承擔的事務,而中央不得不通過設立大量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對地方給予補助。這種格局不僅容易造成資金分配“跑部錢進”、“撒胡椒面”現象,而且容易造成中央部門通過資金安排不適當干預地方事權,影響地方的自主性、積極性,還會造成地方承擔中央事權與地方的積極性不一致,導致執政行為不當,影響市場統一、公正。貫徹落實《決定》要求,應立足於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在轉變政府職能、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邊界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公共事項的受益范圍、信息的復雜性和不對稱性以及地方的自主性、積極性,合理劃分中央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一是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將國防、外交、國家安全等關系全國政令統一、維護統一市場、促進區域協調、確保國家各領域安全的重大事務集中到中央,減少委托事務,以加強國家的統一管理,提高全國的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二是明確中央與地方共同事權。將具有地域管理信息優勢但對其他區域影響較大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如社會保障、跨區域重大項目建設維護等作為中央與地方共同事權,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擔。三是明確區域性公共服務為地方事權。將地域信息性強、外部性弱並主要與當地居民有關的事務放給地方,調動和發揮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更好地滿足區域公共服務的需要。四是調整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責任。在明晰事權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中央承擔中央事權的支出責任,地方承擔地方事權的支出責任,中央和地方按規定分擔共同事權的支出責任。中央可通過安排轉移支付將部分事權支出責任委托地方承擔。根據事權和支出責任,在法規明確規定前提下,中央對財力困難的地區進行一般性轉移支付,省級政府也要相應承擔起均衡區域內財力差距的責任,建立健全省以下轉移支付制度。

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決定》提出,“保持現有中央和地方財力格局總體穩定,結合稅制改革,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這一要求綜合考慮了我國地方政府承擔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實際情況,既有利於保証中央履行職能和實施重大決策,又有利於保障地方既得利益、培育地方主體稅種、調動地方積極性,從而有利於形成改革共識、確保改革順利進行。貫徹落實《決定》要求,要根據稅種屬性特點,遵循公平、便利和效率等原則,合理劃分稅種,將收入周期性波動較大、具有較強再分配作用、稅基分布不均衡、稅基流動性較大、易轉嫁的稅種劃為中央稅,或中央分成比例多一些﹔將其余具有明顯受益性、區域性特征、對宏觀經濟運行不產生直接重大影響的稅種劃為地方稅,或地方分成比例多一些,以充分調動兩個積極性,為實現“五位一體”的全面小康提供制度保障。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16日 07 版)

(責編:姜萍萍、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理論書庫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