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15個日夜 3800海裡

八一之聲:中國海軍大洋趕考

記者  倪光輝

2012年12月14日08: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信息主導,無聲“激戰”

大洋深處,浪花飛卷,戰艦犁開深藍的海水,駛向遠方。

“發現不明雷達信號!”突然,一陣急促的警報聲劃破了眼前的浩瀚與寧靜。一場戰斗演練就此拉開:判別目標性質、測定目標方位、戰斗海圖作業……

這是遠海編隊正在模擬對抗演練。12月3日上午,記者來到“舟山”艦作戰指揮室,導航、對海、對空、情報等各個戰位不斷報告最新情況。空中、水面和水下目標發送到編隊指揮所,並以態勢圖的形式在主顯示屏上顯示,戰場態勢一目了然。

記者發現,雖然室內一片忙碌,但各戰位井然有序。各類信息和一道道作戰指令隨著“信息士兵”敲擊鍵盤的無聲指揮,迅速傳遞到各作戰單元。透過官兵臉上細密的汗珠和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數據圖表,讓人切身感受到這就是一場實實在在的戰斗。

“戰場變了,中軍帳也必須跟著變。”東海艦隊某支隊副參謀長范再軍告訴記者:“過去的指揮員,習慣於在圖上作業和電話指揮﹔現在的指揮員,必須習慣於電腦和按鍵,習慣於運用信息系統指揮打仗。”該支隊副支隊長毛國杰也深有感觸:“現在的訓練,必須目不轉睛地盯住熒屏。稍不留神,眼睛一眨,鍵盤響處,一串指令倏忽閃過,是對是錯都在裡面了。”

從子夜到黎明,全時段的海上演練一刻不停。走進作戰指揮室,你聽到的常常隻有鍵盤敲擊聲。“這種悄無聲息,才是真正的戰斗氣息。”陳顯國告訴記者,遠海作戰最核心的就是信息。但在茫茫大洋之上,偵察手段、判別方式、通信渠道這些在近海早已成熟的技術手段在遠海往往會成為“軟柿子”。我們把演練開展到遠海,就是要啃硬骨頭,實現“仗在什麼環境下打,兵就在什麼環境下練”。

“隻有通過扎實的訓練,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邱延鵬表示,此次遠海訓練依托指揮信息系統,綜合運用各種信息手段,優化了戰斗力生成模式,提升了體系作戰能力。

“頭腦風暴”,創新練兵

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我們頭腦中究竟還存在多少舊思維?如果戰爭爆發,我們的雷達偵察設備是否能正常探測?信息傳遞是否還能順暢?指揮控制是否還能有效?各個作戰單元及平台是否還能形成整體合力?……

每一個遠海訓練科目演習結束后,艦上鈴聲再度響起,各部門立刻進入復盤講評。講評會上,“戰場”上各戰位的成敗得失迅速被“問責”。面對“過去”,審視“現在”,編隊官兵正是依托這樣的一次次“頭腦風暴”,校正練兵方向。

“舟山”艦艦長楊黎明告訴記者,每次訓練后必須及時總結,每一個細節、每一組數據,都會詳細記錄在當天的《航泊日志》和《航海日志》上。記者翻閱發現,日志已經記錄得滿滿當當。“此次遠海訓練的數據都是下一次遠海作戰方案的基礎,不能有半點差錯。”

經過一次次的復盤講評,編隊官兵的頭腦都繃緊了弦:自己要盡快實現由基於場地保障向基於環境構設的觀念轉變,盡快適應新的信息化訓練環境。隻有這樣,壓力才能轉化為戰斗的動力。

其實,“訓練—研究—再訓練—再研究”是東海艦隊本身就在探索的一項訓練制度。邱延鵬介紹,每一次出海訓練,黨委“一班人”都有課題,出海歸來,他們又開展檢討式講評,成績一筆帶過,問題全部擺上台面。3年來,東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常委至少參加過3次以上重大任務,平均每人每年出海94天,先后牽頭創新了搶先法對潛搜索、復雜電磁環境下驅護艦小編組防空反導等10多種戰法。

“正是因為這一制度的實施,這次遠海訓練也結出碩果:編隊加快轉變遠海訓練模式,由事先下發想定變成各群自由對抗,由圈定海區變成擴展海區對抗,由限定時間對抗變成晝夜連續實施……官兵遠海作戰的現代意識得到迅速提高。”邱延鵬說。

“經歷風浪,才能練出精兵。訓練的目的就是提升戰斗力!”邱延鵬表示,今后我海軍這樣的遠海訓練將常態化進行。

編隊已然靠岸,海浪依然拍擊船舷發出了轟鳴聲。深藍的波濤裡,一條清晰的航跡正在向前延展……

上一頁
(責編:楊麗娜(實習)、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