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武衛政
2012年11月22日08: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提出“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意義深遠
是提高生態環保國力的重要途徑
記者:在您看來,十八大報告為什麼要提出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
夏光:黨的十八大提出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是十分必要和及時的,我理解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是為了增強黨的執政能力。提高和增強黨在新形勢下的執政水平和執政能力,是黨的建設的重大任務,也是十八大所強調的核心目標之一。應該說這麼多年來我們黨的執政能力是在不斷提高和增強的,但也還面臨著很多新挑戰。例如在生態環保方面,我國的綜合能力還不夠高。2009年,韓國一家研究機構公布一項對世界主要國家的綜合國力排名,認為中國綜合國力排世界第二,但若以單項指標計,唯獨“環境管理能力”一項,在受評價的18個國家中幾乎墊底。可以說,我國在經濟和軍事實力等方面已是一個大國,但在生態環保方面還是一個小國、弱國,是綜合國力這個“水桶”中的“短板”。
形象一點說,我們目前所具有的生態環保力量,可能隻能應對上個世紀90年代那個時期的經濟發展規模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壓力,而要應對當前或未來的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壓力,生態環保綜合能力必須大大強化。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是提高生態環保國力,進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途徑。
第二,是為了增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后勁。改革開放前,我國自然生態環境是好的,具有強大的生態支撐能力,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靠直接消耗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功能就能獲得很強的經濟增長。但是隨著傳統發展方式下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生態系統逐漸支撐不住了,功能退化,元氣大傷,好的生態系統(如森林、草原、江河等)被大量消耗,大江大河都被污染,更加脆弱的生態系統(如沙漠、旱地、湖泊等)也被用來承載高強度經濟活動,很多生態系統不堪重負,提供生態產品的能力大幅下降。如果再不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很可能出現在不長的時期內生態系統功能快速萎縮的“生態懸崖”,經濟發展失去支撐和后勁,因此必須讓不堪重負的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及時恢復和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
第三,是為了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態幸福感。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對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是肯定的、認可的,但對生態環境退化的感受也是真實的、不滿的。雖然人們知道經濟發展難免付出一定的環境代價,但在溫飽富裕之后,從內心裡還是非常期待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生活質量。在以北京為代表的很多大中城市,群眾抱怨較多的民生問題,恐怕除了堵車就是空氣質量了,所以向老百姓提供更多更穩定的生態產品和服務,是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重點環節,也是獲得群眾堅定擁護的最佳著力點。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