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代會報告首次提出加強法律監督--十八大專題報道--人民網
人民網

黨代會報告首次提出加強法律監督

十八大強調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

2012年11月13日10:23    來源:檢察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建立決策問責和糾錯制度有利於防止決策權濫用

“關於權力制約監督,十八大報告還有一個新提法,那就是建立決策問責和糾錯制度,要求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劉春對記者說,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立決策問責和糾錯制度,表明我們黨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沒有回避。

10年來,隨著依法行政的全面推進,各級政府主動聽取民意、科學決策,使重大民生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彰顯了法治的進步。但現實中,隨意盲目決策、追求政績的決策、以權謀私的決策等現象不斷發生,對政府形象造成嚴重損害,給公共資源造成巨大損失。2009年,中辦、國辦出台了《關於實行黨政領導干部問責的暫行規定》。但在一些地方,問責制並沒有真正落實到位。

受訪專家認為,建立決策問責和糾錯制度,是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的一項重要舉措,對於強化領導責任、減少決策失誤、及時糾正錯誤決策和挽回損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利於防止決策權力的濫用,有利於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決策糾錯機制作為決策失誤后的補救性機制,能有效防止或減少因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和負面影響。”劉春指出,這可能會成為相關制度創新和體制改革深化的一個抓手。

如何建立決策問責和糾錯機制?聶資魯建議:一是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包括問責法治原則、決策權和決策責任相統一原則、公眾參與原則、問責與糾錯相結合原則、責任追究與防范相結合原則等。二是強化問責,對決策、執行、監督這三個環節實行全方位問責,為此必須制定系列配套措施和政策。三是建立決策跟蹤和反饋機制,並將結果向社會公開;把行政決策實施后的評價工作與決策方案的修正和完善結合起來,根據評估結果,適時調整和完善有關決策,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或停止執行錯誤決策,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

各種監督形式都必須納入法制軌道

從“天價煙”局長周久耕,到“房叔”蔡彬和“表哥”楊達才,近年來由網上熱議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到腐敗問題最終處理,成為輿論監督的一種新現象。

“在公眾參與熱情高漲、新興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更應該重視法律監督的作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制約公權力,糾正違法行為,懲罰職務犯罪。”劉春認為。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加強法律監督,指出要“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在聶資魯看來,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是一個有機整體。具體而言,黨內監督、法律監督是權力性監督,具有法律的強制性和行政的命令性,而民主監督、輿論監督則是權利性監督,是人民民主的一種表現形式。“四個監督”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共同發揮對權力的監督與制約作用。

“無論是黨內監督、民主監督還是輿論監督,都必須納入法制軌道,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效力。”劉春指出,要充分發揮各種監督主體的作用,相互配合,共同構筑起一個多元化的監督體系。(李英華)

分享到:
(責編:楊麗娜(實習)、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