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网评精粹

追究官员家属骗保不能止于“保护性惩戒”

杨兰

2016年10月12日15:3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0日,一则四川阆中金城乡多名乡镇干部家属享有低保的消息在网上流传。有网友质疑称,在该乡镇低保名册内的干部家属,有数名已经过世,有“骗保”之嫌。下午,阆中市民政局低保科工作人员回应称,网传的“干部家属”低保户已于本月被复查清退,不在现有低保名单之列。

近日,四川阆中爆出的一起“骗保丑闻”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刷屏微信朋友圈。而这起事件之所以会引发网友强烈的关注兴趣,其一,在于“丑闻”主角的公职身份,其二,在于相关部门采取的所谓的“保护性惩戒”举措。

客观而言,作为一项民生救济款,城乡低保更像是一项弱势补偿制度,是国家对于社会底层群体给予的一种最低生活保障。对受保对象而言,每月区区数百元的救助额度,既是一笔“救命钱”,更是一条“生命线”。因此,本着其“救苦救难”的制度初衷,低保的救助过程,更多地应该是要体现出“雪中送炭”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像新闻中这样,给公职人员等生活并不拮据看起来更为强势的群体“锦上添花”,甚至于“肥上加膘”。

据当地相关人士坦言,每年民政系统内部都会掀起一股低保核查的风暴,但即便是在这样层层核查、层层加码的重压之下,当地政府内部上至纪检官员、民政所长,下至村组干部集体“沦陷”“失守”,联手骗保套取国家低保资金的丑闻却依然长期存在,这意味着“核查风暴”的感召力与威慑力太过有限,同时也充分暴露出当地的低保识别体系还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当地在精准救助与受保对象的信息畅通与信息公开方面,还存在诸多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

官员家属到底能不能享受低保呢?在对待这个问题上,答案应该是毫无争议的。只要符合救助条件,家庭确有困难,不论年龄、不论性别、不论职业、不论身份,人人都有参保的权利。然而,在这起“骗保丑闻”中,在册的多名官员家属,事实上早已过世多年,却依旧“躺着”领取补助。很显然,这些“僵尸户头”并不符合低保政策的要求。低保救济金本就僧多粥少,如果官员家属大面地搞“圈地运动”,占用低保名额,不可避免地就剥夺了那些真正需要低保救助的困难人士参保受助的机会和权利,这无疑是对那些“应保未保”群体的一种赤裸裸的掠夺与伤害,不仅会败坏公职队伍的群体形象与政府公信力,还会伤害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凉了民心。

即便惧于舆论的压力,当地主管部门祭出了清退、取缔等问责举措,但这起风波是否就真能一清了之、一退了之?在笔者看来,公职人员贪腐谋私,利用职务之便自肥私田,更该罪加一等。更何况,这次“骗保丑闻”波及范围之广、人数之巨、影响之恶劣,这在全国范围内都堪称少见。所以,对于这种“塌方式”的内部丑闻,不仅要将违法所得悉数追回,及时将这些“低保蛀虫”驱逐出册,同时还要追究涉事官员的法律责任,甚至连坐其家属。相关部门只有拿出实质性办法,该追责追责、该处罚处罚,才能以释众疑,还公众一个明白,给百姓一个交代。如果只顾着所谓的面子,以退保来代替追责,以保护来代替惩戒,一味地包庇和避重就轻,只想着“罚酒三杯”了事,不仅犯了公职人员职业素养的大忌死穴,保不齐“核查风暴”过后,那些“僵尸户头”极有可能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也说不定。

其实,城乡低保一直以来都是基层腐败的重灾区,也被视为贪腐小吏眼中的“唐僧肉”,这背后显然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政策宣传不到位致使普通群众对低保政策了解不深;比如低保准入机制不科学、不透明;比如第三方监督力量的缺失,造成了低保救助过程的“一言堂”现象,比如涉案人员群众意识淡薄等等。所以,要想遏制“官员家属骗保”的乱象,除了需要公职人员们洁身自好自律自省之外,制度层面还要提高其骗保成本,扎紧违法惩戒的篱笆,如此,才能避免公职人员行差踏错,让低保成果真正惠及到需求者手中,让低保腐败无处遁行。

(责编:黄策舆、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