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龙
2016年09月19日13:4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目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群众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发展,然而半月谈记者在陕西一些县区采访发现,在基层扶贫中存在一种趋势,即周边什么产业“火”,就上马什么产业。这样盲目跟风,缺少差异性思维,导致种植数量上涨,产品滞销,农民不仅挣不到钱,还对发展产业和脱贫致富越发迷茫。(9月18日 半月谈)
扶贫工作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到2020年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全部脱贫也是个极重要的政治任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地积极探索,涌现出了很多脱贫致富的成功例子。不过,有人吃到“螃蟹”,也有人吃到了“蜘蛛”。
扶贫盲目跟风,造成“千村一面”就是典型的吃到“蜘蛛”的表现。有些地方将扶贫工作搞成“一刀切”,简单、机械复制经验,看到周边什么产业红火,就发展什么产业,有的甚至还违背地方实际,搞盲目、大规模的种养殖,结果造成了扶贫同质化严重,地区之间的扶贫工作“撞了车”,出现了千村一面的尴尬扶贫。
这种同质化严重的规模化扶贫,一方面会造成资金、人力等资源的严重浪费,一方面也不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贫,难免会出现二次返贫,有的甚至会造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扶贫信心缺失,不得不引起警惕。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二字,若是搞大漫灌,搞千篇一律,何来的“精”“准”?扶贫工作重点还是要因地制宜,因户因人制宜。在发展产业与脱贫致富上,地方政府不能搞“一刀切”和强求统一模式,要尊重群众意愿和实际发展规律。实际工作中,要通过仔细分析,调研走访,找准贫困的病根,一村一户一策地为群众制订脱贫计划。要充分挖掘地方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点,将“短板效应”转为“长板效应”,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路子,让扶贫真正达到“合而不同”。
话又说回来,我们说扶贫不能搞“千村一面”,不能搞盲目跟风,不是说不能规模化、产业化。贫困地区大多都是一家一户的家庭生产经营,这种方式较为落后,生产效率较为低下。而规模化产业,往往可以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能够极大地降低经营风险,保障贫困群众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可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住“求同存异”的平衡点,实现一方面有足够的规模效应,一方面又有产业和思维的差异化,从而确保扶贫产业有属于自己的灵气和活力,当然,这就是一道考验地方执政者智慧的难题了。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