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
2016年08月02日15:4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报道,讲的是一个村干部在当地县委书记下乡检查工作时,汇报说村里育了2亩树苗,得到县委书记的好评,结果这位村干部“喜出忘形”、口无遮拦,吹嘘在山上育了20亩,谁知书记竟来了招“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非要到现场一看究竟,最终“纸里包不住火”,只能坦白“只是有这个打算,还没落实。”这无异于“自己挖坑自己跳”,非但没有给自己脸上贴金,还严重拉低了整体“颜值”。
想必如果这位村干部能提前预料到县委书记会“刨根问底”,也不会“打肿脸充胖子”,自讨苦吃。正是因为抱有侥幸心理,觉得视察的领导只是听听罢了,汇报工作“注点水”、“加点料”不要紧,既能给自己脸上贴金,还能博得领导欢心,何乐而不为?这种给政绩“注水”的现象在现实工作中并不少见,有的干部在写工作总结、述职报告、经验材料时,可谓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更有甚者在里面“添油加醋”、夸大其词,希望能借此给自己长脸,赢得上级领导的认可和赞扬。
作汇报、作述职、写总结本是总结经验方法、展示工作成绩的重要形式,理应以客观真实为第一要素,但个别党员干部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心里藏着“小九九”,私底下“打着如意算盘”,企图靠“包装”总结、“粉饰”汇报等手段,为自身能力“添彩”、为工作成绩“加码”、为职位升迁“铺路”。这种靠给政绩“注水”来赢得上级认可的错误政绩观,主要还是干部的私心在作怪,为自己考虑多了,为群众想得少了;把“面子”看重了,对“里子”看轻了;考虑领导评价多了,在乎群众满意少了,而这归根到底是干部初心“缺位”所致。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在党员干部的内心里,是不是始终牢记党员是第一身份,为民是第一职责,务实是第一要求,不仅要看嘴上怎么说,关键要看实际怎么做。而干部思想上的“偏差”,往往容易导致行为上的“脱轨”,正是因为干部淡忘了为民初心、模糊了用权初心、丢掉了为官初心,才会“自作聪明”,给政绩“注水”,把“打算”说成业绩,把汇报“包装”完美。长此以往,这种急功近利心态、不实工作作风,不仅侵蚀党的肌体健康,还会贻误事业发展,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拉远干群之间的感情距离。这不是危言耸听,必须引起各级干部高度重视,坚决狠刹这股歪风。
内修则外理,行端则影直。想要根治政绩“注水”这一问题,关键还得让干部初心“归位”,从“根”上彻底治愈。这就需要各级各部门和干部个人共同努力,营造干实事的浓厚氛围。一方面,干部个人要加强党性修养,厚植为民初心,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坚持为民原点,从群众最急、最盼、最想的事情做起,把事情办好、办实;另一方面,上级部门要树立凭实绩用人的鲜明导向,改进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干部作风实不实、成绩好不好,让群众评一评、测一测,考准考实干部成绩,让“吹嘘”的干部受处分,让干实事的干部受重用;再者,还要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将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工作成绩等都置于“阳光”下,让群众的话语有分量,倒逼党员领导干部牢记初心、务实干事。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