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新京报:“坏榜样”造成的“态度免疫”

2015年08月11日08:40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坏榜样”造成的“态度免疫”

  社会心理学有“态度免疫”,其要义就是如果我们用一个缺乏说服力的方式试图去影响他人,那么最终的结果不仅不能说服别人,反而会强化别人对立的态度。

  一般来说,榜样学习是人们习得恰当社会行为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无论古今中外,社会都会塑造或者推崇出“榜样”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但最近几件事情,却再一次地反映出社会塑造或推崇的“榜样”,却难以真正地引导人们的行为。像“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的乔东,却被媒体挖掘出伪造学历的劣迹。一个连学历都是造假的青年,却成为了青年学习的“榜样”。再例如,被有关部门誉为“最美乡村女教师”的郜艳敏,却被舆论指出粉饰犯罪,将受害人塑造成“大爱”榜样。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塑造或推崇的“榜样”,受到舆论的质疑、嘲笑,或者被披露名不副实的案例不在少数。按照一般的理解,如果一个社会塑造或推崇的“榜样”受到普遍的质疑、嘲讽,或者被披露名不副实,那么“榜样”将不再具有引导人们恰当行为的影响力。

  实际上,如果我们社会塑造或推崇的“榜样”失去影响力,造成的后果却不仅不能引导人们,而且还可能造成强化人们的不恰当行为。换言之,如果推崇的“榜样”不能令人们信服,那么他不仅不能像推崇者所预期的那样来引导人们,反而会进一步地使人们往相反的方向。

  例如,像乔东这样的造假者被推崇为“优秀共青团员”,那么不仅仅乔东这个“榜样”不再能影响人们,而且会使人们认为类似“优秀共青团员”所具有的品质是不值得效仿的。

  这在社会心理学里被称为“态度免疫”,其要义就是如果我们用一个缺乏说服力的方式试图去影响他人,那么最终的结果不仅不能说服别人,反而会强化别人对立的态度。

  明显缺乏说服力,或者被人普遍质疑和讥讽的“榜样”,就像“疫苗”一样使人们对有关部门试图引导或规范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免疫”效应。这就跟疾病的免疫效应一样,当为了试图让患者产生对某种病毒的免疫效应,就令他先感染没有毒性的疫苗。如果我们把“榜样”的力量比拟成试图感染人们的“病毒”,那么缺乏说服力的“榜样”就不再是能够感染人们的“病毒”,而是增强人们抵抗“病毒”感染力的“疫苗”。

  这同时也意味着,缺乏说服力的“榜样”,还不如不塑造或推崇这样的“榜样”。反观我们的生活中,“榜样”几乎无处不在,从学校里的“三好”学生,到各个单位的优秀员工,到优秀党员、团员,直至全国每年评选的各种“模范”、“最优”、“最美”……如果在评选过程中弄虚作假,或者敷衍草率,导致所塑造或者推崇的“榜样”明显不合格,或者有违常识,那么,这样的评选还不如取消得好。

  当然,这也给有关部门提一个醒,有些“榜样”的评选是否有必要?是否有可行性和可信度?为了迎合某种利益而漫不经心地推崇出不合格的“榜样”,往往适得其反。

  □唐映红(心理科普作家)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